更新时间:2025 08 01 15:00:00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6次
一提到补气,大家都会想到人参。用人参泡酒喝,这是最方便的补气方法。拿两根生晒参,放在五十度左右的酒里,这样人参的药力在泡的过程中会不断释放进酒里,泡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喝了。人参的生命力很强,一般植物的活细胞都会被酒杀灭,无法再生长,但很多人参在酒瓶里面还会发芽。
人参酒适用于气虚的人。这种人总是感觉没有力气,面色发白,动辄气喘,白天容易出汗。如果气虚之人又兼阴虚,可以在酒里放入麦冬五十克,以矫正人参的药性。用人参补气有个问题,就是容易上火。就拿人参叶来说吧,吃了也会补气。有一次我们门口的超市,上了一批特种蔬菜,有紫背天葵什么的,还有人参叶,售货员介绍说可以涮火锅吃。我很好奇,就买了一盒,然后回家煮了吃,本来是当菜吃的,结果头晕了一天,为什么?补气补过火了。这下我有体会了,人参叶也是药性很大的,于是赶快告诉超市,不要乱卖了,这个东西有的人吃了会出问题的。人参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人参补气过了火,人更受不了。
其实,用人参来补气,有一个不上火的方子,叫生脉饮。这个生脉饮,也叫生脉散。在清宫里面,打乾隆开始,皇帝们都服用人参,其中以乾隆服用得最多。有的年头,乾隆几乎每天都用。
一般人服用人参就上火,为什么乾隆服用这么多人参,却不上火呢?
原来,乾隆服用人参是有讲究的,他用的方子叫生脉散,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
生脉散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生脉散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李东垣的《内外伤群感论》。
李东垣在很多方子里面都用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三味药,他说:“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这段话,说明了李东垣创立这个方子的初衷。现在各位去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见到生脉口服液,在任何一家医院包括西医医院,都可以在病房里面的点滴瓶中见到参麦注射液。在一些心脏疾病的救治中,参麦制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迅速地补足心气,稳定病情。
但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药只是救急用的,李东垣创立这个方子的意思是,如果夏天的时候,天太热,人的心气和心阴受到影响,气阴两虚,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补充气阴,帮助身体恢复。
所以,在夏天天热的时候,大家如果觉得心烦口渴、四肢无力、自汗不止,就可以买一盒生脉饮,按照说明书喝一点,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生脉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参来制作的,通常是红参,这个药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较好,主要是症状严重时服用;另外一种是用党参制作的,这个在药盒上会有所标注,它药力平缓一些,可以做保健用。
除了夏天热伤元气,其他的季节,如果我们因为劳神过度,损伤了心气,出现心烦心慌、口干舌燥、四肢无力、动辄出汗、面色发白等情况,也属于心的气阴耗伤过大的情况,这时候,也可以服用一点生脉饮来补养一下。
乾隆皇帝也是这样,他很勤奋,每天起得很早,要处理很多事情,所以御医们及时地给他配了生脉散。其中麦冬是寒凉的,制约了人参的热;五味子可以收敛心气,同时补肺和大肠。这个方子乾隆服用以后,认为非常好,于是常年服用。有的时候,他把方子里面的五味子也去掉,只留人参和麦冬。
关于乾隆用药的比例我特意翻阅了清宫档案,大致的分量是人参一钱、麦冬两钱、五味子一钱,有的时候不要五味子,御医们会根据比例调整分量,个别的时候麦冬会变到三钱或者一钱。
在乾隆的御医看来,这个方子就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保健的。从清宫档案来看,乾隆常年服用生脉饮,尤其是他老年的时候,更是坚持每天服用,一直到八十九岁驾崩。虽然乾隆长寿的原因很多,但生脉饮对他的养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秋天的时候,有位朋友来找我,说她老公最近心慌,检查了很多次,但总确定不了是什么病。后来我见到了这位先生,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气虚的状态,原因是秋日骄阳似火,太燥,伤了阴气;同时他劳心太多,心神失养。有了结论,我就告诉他服用生脉饮,药店卖的那种就可以,他欣然照办。结果,没多久,我就接到消息,说他的身体已经复原了。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人参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萝卜,传统认为萝卜可以解人参的药性,那样人参就白吃了。
人一气虚,常常会感到疲乏无力、胸闷气短、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怎么来补气呢?我向大家介绍了最不上火的补气法——生脉饮。那么,如果一个人血虚又该怎么办呢?人一血虚,常常就会面色萎黄、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黄帝内经》说:“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虚常常会出现在心和肝上。血不养心,人就会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如何来调理呢?可以用龙眼肉。
龙眼肉大家都很熟悉,在商场里我们可以看到干的龙眼,还有一袋袋的龙眼肉,药店里也有同样的龙眼肉,甜甜的,味道很美。有人会问:“不是良药苦口吗?这么好吃的龙眼肉怎么能补心血?”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民国名医张锡纯用龙眼肉补心血的故事。
张锡纯认为龙眼肉可以“滋生心血”“滋补脾血”,所以,遇到心脾血虚的患者时,他常常会用龙眼肉。
一天,一位少年来找张锡纯,这位少年心神怔忡,夜不能寐。怔忡是中医的术语,它是心悸的一个症状,心悸就是心里面突然一阵发作性的猛跳,甚至不能自主,这叫心悸。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惊悸多是惊恐、恼怒等暂时的原因引起的,身体一般没有什么大毛病;而怔忡则是自己觉得心悸不安,尤其在劳累后容易发作,一些朋友有体会,就是感觉心中一阵乱跳。怔忡又分虚实两种,虚证往往是血虚引起的。
张锡纯给这个少年诊脉,发现“其脉弦硬微数”,就明白这是“心脾血液短少”,于是张锡纯给出了一个小方子,大家可能都想不到,这居然是一个食疗的方子,非常简单——用饭锅将龙眼肉蒸熟,没事儿的时候随便吃一点。结果,吃了一斤多龙眼肉之后,“病遂除根”。
原来,这位少年心脏失调的原因就是血亏。如果血不养心,那心脏一定会出问题,这就好比是一个液压的机器,里面本来应该是有液体的,可是,您现在给消耗得太多了,液体不够用,那么机器的运转一定会出现问题,怎么办呢?就是补足心血。
心血消耗的原因有几种,其中很普遍的一种是思虑过度。中医认为,一个人如果想问题想得太多了,这叫思虑过度,会耗伤心血。这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最近做一个工程特别忙,每天都在思考问题,殚精竭虑,那心血耗伤得就很严重。该怎么补心血呢?一个比较好的药物,就是龙眼肉。
我给大家举个我身边的例子。
有一天,一位大姐来找我,说她的丈夫最近心脏出了问题,很不舒服,检查结果是严重的心律不齐。他们家距我家不远,见面后,我给诊脉,发现他就是心血不足。于是,我让他用龙眼肉来养心血,再配合一点西洋参。
龙眼肉配西洋参是清朝名医王孟英的方子,叫“玉灵膏”。王孟英认为龙眼肉微热,需要用西洋参配合,因为西洋参滋阴,是凉的,可以制住龙眼肉的温热,具体的比例可以是十份的龙眼肉,配一份的西洋参。
后来,这位大姐每次遇到我都说,她丈夫恢复得非常好,心脏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每次看到她的笑脸,我都会觉得非常欣慰。
像心血不足这种情况,在白领、知识分子和参加考试的学生中,非常普遍。他们要补充心血,就可以选用龙眼肉。
龙眼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补脾血。
这里我们说到的故事,仍然和张锡纯有关。当时,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大便下血,数月不愈,服药也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家长找到了张锡纯。张锡纯认为,这是脾不统血的缘故,他让家长给孩子服用蒸熟的龙眼肉,每天吃一两左右。对孩子来说,这也不受罪,因为龙眼口感很好。最后,吃了十来天,孩子就痊愈了。
脾是负责统水和统血的,脾不统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脾不统血”往往是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导致血不循经。我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你用绳子绑了一个沙袋,然后抡起来,让沙袋围着你的手绕圈,这个时候,你的手要用力把绳子握在手里,沙袋才不至于飞出去。手就好比是我们的脾,沙袋好比是我们的血液,脾要有力气才能统摄血液,让它在正常的轨道中运行,如果您松手了,这好比是脾气虚了,会怎样呢?沙袋嗖的一声飞走了,这就相当于血液跑出经脉的正常轨道,出血了。有些妇女月经淋漓不断,有的是因为有热,有的就是因为脾不统血。该如何来调理呢?方法自然就是补脾。
心血亏虚,我们可以服用龙眼肉,如果脾血亏虚,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归脾丸在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
我先从一个例子讲起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有个家长找到我,要我给她的儿子治疗肾病。这个小孩八九岁,我一看他,就吓了一跳。这个孩子一脸的病色,满脸呈现出一种枯萎的黄色,中医叫萎黄,那种土黄的颜色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一见之下真觉得有些害怕。当时这个孩子是肾小球肾炎,尿检蛋白很高,在西医院住院,用了激素以后,得到了一点控制,但改善不大。西医最后劝他出院,找中医调理吧。
开始我怀疑他的肝有问题,因为脸这么黄,孩子的母亲说:“西医也这么怀疑,但检查结果没有异常。”
这个孩子的脉是洪大的,来势汹汹,我心里想,这么大的热啊!于是,赶紧给开方凉血活血。开了七服药,希望可以清除他体内的热。结果,七天后,没有任何效果。这让我非常苦恼,我觉得不能耽误人家,差点让他们另请高明。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提醒我:“病了这么久了,应该不是实证啊。”
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再仔细诊脉,这个孩子的脉表面洪大,重按无力,再看脸色,分明的萎黄,这是脾血亏虚至极啊。
那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我想到了归脾丸。我告诉家长,让孩子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也服用归脾丸,一边开始撤激素,每撤一次激素,服用归脾丸的药量就随之增加一点。结果,孩子再来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他脸上的萎黄已经基本消失了!当时一走廊的人纷纷出来看,都说这个孩子“活过来了”。
后来,他到西医院复查的时候,西医的主治医生也非常惊奇,说这是怎么变过来的?家长说中医给调理的。其实这就是小小归脾丸的功劳。
归脾丸的方子是: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主治以下两种病症: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归脾丸治病的道理在哪里呢?
首先,方子里面上来就包含着四君子汤,这是补气的,再加上补气的黄芪,乍一看,大家一定会觉得归脾丸是补气的方子,但在方剂学里面,归脾汤其实是补血的。
这还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谁都离不开谁,它们俩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大家看到我们八卦图中的阴阳鱼了吧,气和血也是这么抱在一起的。
高明的中医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他想补血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人的气是否不足,如果不足,单单补血那是不够的。因为血之化源不足,怎么补血都没有后劲。
而补气,其实主要就是补脾气。脾主气,跟气的关系密切。今天我们说“脾气”的时候,主要是指“发脾气”,这个词是怎么演化来的,值得研究一下。仔细想想,一个人要发火,确实需要脾气足,才有力气发火。
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从脾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来的,所以,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是归脾丸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高的还在后面呢!
方子叫“归脾丸”,意思很明确,是对着脾去的,可是里面还加入了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的药,尤其还有宁心安神的远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高手出招就是如此。方子里面养血的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为什么呢?因为血液耗伤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估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最近工作压力大了,要连夜整理文件,每天焦虑地思考,最后一定会感觉心血不足,出现健忘、失眠、心悸等问题,这就是明显的耗伤心血的例子。
所以,要想养血,就要把这个漏洞给补上,否则总是心神不宁,这个血就容易耗伤,因此方子里面就加入了远志、酸枣仁和龙眼肉,这样,心血补足了,我们的血液就会更好地生发和保存了。
我给前面那个小孩子调理身体时,用的归脾丸的量非常小,小小的水丸,我只让他每次吃四丸。结果效果出奇的好,这说明中药贵在对症,未必需要那么大的量。
那么这个方子为什么叫“归脾”呢?
这是说,要把脾所管理的水、血等物质,都重新归脾管理。
在中医里面,脾的功能很多,除了吸收食物精微物质外,还有运化水液和统血的作用。比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要靠气的推动,如果脾虚、气不足,那么血液就会跑出经脉,这叫“脾不统血”。很多妇女的血证,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统血”有关。而归脾汤(归脾丸)就是治疗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的方剂。
脾还负责运化水液,水在体内的运行和脾有很大的关系。脾属土,我们常说“水来土掩”,所以,管理水的部门一定有脾。
我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位朋友的母亲小便不禁,总是不知不觉中尿就出来了,很尴尬,就找我去给看看。我去了一看,老太太的手都肿了,手上没有皱纹,都是鼓的。同时,她晚上睡眠不好,老做梦,都是稀奇古怪的梦。于是我明白了,这就是心脾两虚的问题,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以会梦多;水肿,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的缘故;遗尿,也是因为脾气不足,不能固摄水液了。我说您用归脾丸吧。结果,几天以后,老太太诸证皆愈,好了。这就是脾气足了,能够管理水了,所以不再遗尿了;水能正常地运化出去了,水肿也好了。
大家看,小小的归脾丸确实蕴涵了许多精妙的道理。
蚯蚓俗称曲蟮,它在中药里面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地龙。
小小的地龙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呢?
在介绍地龙的作用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西医与中医看待药物的思路。西医对待药物的方式是化验分析其成分,看它究竟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化验到最后会得出碳水化合物多少、蛋白质多少、酶多少等。然而,中医与西医不一样,中医对待药物的方式不是化验,而是整体地去观察它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时间、颜色形状以及味道。比如虫草这味药,它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冬天它是虫子,在地表二至三厘米的地方,头朝上尾朝下;到了夏天,虫子的头部会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二至三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时虫子又变成了一棵草。所以,这味药又有一个名字叫“冬虫夏草”。如果用西医的方式来看待冬虫夏草,结论就是:它含有虫草酸7%,碳水化合物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大家看它的成分,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于是有些人便开始怀疑它的药用价值。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虫草的呢?中医认为虫草是一味非常独特的药,因为冬天和夏天几乎是对立的,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然而虫草却能贯通冬夏二气,将夏气和冬气统一在一起,所以,它是世间罕见的珍品。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是唯一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中医没有西医那么多的化验设备,神农氏判断药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尝,尝什么呢?尝的就是味道。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味道能整体反映出药物的性能,所以中医里有“性味”一说。除此之外,就是看药物的生长环境和特性,比如竹子喜阴,那它就会有清热的作用;比如穿山甲能在地底下打洞,那它就一定会有攻坚散瘀、治痹通络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用中医看待药物的方式来看一看蚯蚓吧!
蚯蚓喜欢潮湿的泥土,干燥的泥土中不会有蚯蚓的影子;蚯蚓的身体有时候变得细长,有时候变得短粗;蚯蚓的身体被截成几段后,它还可以重生;蚯蚓在泥土中能波浪式地向前穿行,它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那么,如果人们将蚯蚓做成药,它进入人的身体内会怎样呢?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这种药进入血液之后,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路有些堵塞,于是它就会本能地发挥特长,想方设法穿越过去,这样一来,堵塞的路就会被疏通。因此,在中医里面,地龙具有通络化瘀的作用。
人如果患了脑血栓、脑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就可以服用地龙。什么是栓塞性疾病呢?栓塞性疾病就是血瘀,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此时地龙进入身体,仍会像在土壤里耕耘一样,不遗余力地向前穿行,久而久之,瘀血的地方就会被疏通。我常用的方法是让人们去中药店买一些地龙,磨成粉,泡水喝。
十人九痔,所以很多网友来信问我,得了痔疮怎么办。
痔疮是一个很奇怪的病,只有人类才有,据说这和人的直立行走有关,是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您看,动物是爬着走的,血液到了臀部,很容易就平着回流了,但人却站起来了,血液循环到了臀部,却需要向上回流,这样压力多大啊,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痔疮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痔疮的分类很多,开始时一般是内痔,然后出现外痔,这两者合起来叫混合痔,还有的是肛瘘等,也都被混叫为痔疮。实际上肛瘘是炎症消失后,造成的瘘管,把直肠和外界直接接通了。治疗痔疮,西医采用手术的方法,直接切掉它,这种方法可以根除,但是比较痛苦。我去肛肠医院的时候,患者对我说:“每次换药都像上刑啊,下辈子都不希望再来一次了。”现在还有一种电切术,先打麻药再用电把痔疮烧掉,但是术后也很痛苦。
我们家以前是祖传的中医肛肠科,有一个治疗痔疮的秘方——蚯蚓治痔疮。对于单纯的内痔或者外痔、混合痔,用蚯蚓来治很有效。去药店买地龙五十克,让药店给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还可以将地龙磨粉,跟两倍于药物体积的瘦猪肉馅儿搅拌,不要放作料,包成饺子,蒸熟,每次吃七至十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味道虽然怪些,但是效果不错。连吃四五天,就可以达到收缩痔疮的效果。大家不必惊讶,地龙在国外某些地区就是食物,做菜常用。
我曾在博客上公布过蚯蚓治痔疮的秘方,很多网友用过之后得到了解脱,这令我非常欣慰。
我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中也讲过这个方子,开始的时候,母亲对我很不满意,说:“家里的方子,一个一个都被你说出去了。”于是,我就坐下来,跟母亲说:“你也不出诊了,那么多的患者都很痛苦,怎么办呢?”母亲想了想,叹口气:“说就说吧,可以使更多的人不痛苦了。”
在这里,感谢母亲的体谅。过去的老中医,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有饭吃,都会留些秘方;现在,母亲支持我讲出这些方子,就是为了让患者减少痛苦。
你知道吗,世界上哪种动物的胃最坚强?有的人可能会说是老虎,有的人可能会说是狮子,但正确的答案则是鸡。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只鸡,这只鸡老在荒坡上觅食,它不停地啄食散落在地上的玉米,突然,我发现这只鸡啄进了一粒石子,接着又啄进了一粒,甚至连玻璃碴儿也啄进去了,我想这下坏了,这只鸡要完了。我左等右等,却发现它安然无恙,一点问题也没有,心里便产生了疑问:“人吃进了石子和玻璃碴儿一定会肚子疼,为什么鸡吃了之后却没事呢?”
后来,过节的时候母亲杀这只鸡,我便去看它的胃。哇噻,它的胃沉甸甸的,一刀切开,里面全是未消化的玉米和豌豆,还有不少石头子和玻璃碴儿。母亲将胃里面一层黄色的膜撕下来,对我说:“这是鸡内金,一味非常好的药,如果你消化不良,吃上一点,就会好。”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鸡的胃之所以这么厉害,全靠这个鸡内金啊。
再后来,我读博士的时候,自己做实验,把鸡内金在锅里加热,最后焦了,变成了溶液样的物体,我把它放到碗里面晾凉,结果贴着碗壁的部分,形成了黑色的玻璃状的结构,很是奇怪。原来,鸡内金不是肉类的东西,实际上它的成分很复杂,至于是什么成分,很难说清楚。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在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见增高。
然而,真正领略到鸡内金的厉害,是在我读民国名医张锡纯的著作之后。张锡纯认为鸡内金能消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它都能消除;不仅如此,鸡内金在消积的同时,还可以活血化瘀。
读张锡纯用鸡内金治病的医案,就像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令人心潮澎湃。普普通通的鸡内金,在他手里却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我们来看看张锡纯是如何运用鸡内金的吧。
民国时沈阳城西龚庆玲,三十岁,胃脘有硬物堵塞,已经好几年了,饮食减少,感觉吃什么东西都“不能下行”。听说有个叫张锡纯的人,在沈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医院,于是马上跑到了张锡纯的中医院来求治。
张锡纯给他诊脉,其脉象沉而微弦,右边尤其如此。张锡纯认为这是胃中有积,阻塞了气机的下降,胃气难以下行,于是给他开方子:鸡内金一两、生酒曲五钱。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一个鸡内金,是食物,一个酒曲,这个人们也熟悉,开完了方子,大家都不相信这能治病。
结果如何呢?患者服了几剂以后,硬物全消,好了。
大家看到了,这就是鸡内金消食化积的作用。那么,鸡内金还有哪些作用呢?
张锡纯认为鸡内金除了能消除胃中积滞,脏腑任何地方有积,它都可以消除。
沈阳大东关有个人叫史仲埙,年近四十,在黑龙江做警察署的署长,腹中有积聚,治疗了很长时间,没有效果,于是回沈阳请张锡纯来治疗。张锡纯诊断出患者的左胁下有积聚,直径三寸,按之甚硬,经常疼痛,呃逆短气,饮食减少,脉象沉弦,这就是古代说的肝积肥气。于是他用鸡内金三两,柴胡一两,研成粉末,每次用一钱半,让患者日服三次。
这个方子还是很简单,只有两味药,因为病在身体的左侧,属肝气不升导致的疾病,所以用了柴胡来升肝气,并配合鸡内金化积。
效果如何呢?十多天以后,患者就痊愈了。
答读者问
自投罗网问:
向罗老师请教瘀血体质的食疗方法有哪些?喝山楂水可以吗?
罗博士答:
朋友,喝山楂水是一个办法;同时也可以用少量的丹参、桃仁、红花等泡水喝。当然,活血化瘀最好每次的用药量不要太多,但坚持长用,这样一定会见到效果。有瘀血也要注意是否有气虚等问题,还要注意瘀血的程度,有的是久病入络,一般的红花等药物就不好用了,最好找个医生,具体分析,然后开个小方子。
新浪网友问:
罗老师,我头屑很多,并且都是大片大片的,请问怎么调治一下啊?
罗博士答:
朋友,可以用白芷这味中药,每次九克,熬水,然后兑入温水洗头,几次就可以减少头皮屑。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养血,因为这是血虚风燥的表现。中医认为,一个人血虚以后,四肢百骸则无法被濡养,这样就会因为干燥而生风,容易出现一些皮屑等问题,因此头皮屑的根本治疗方法应该是养血熄风,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可以用白芷熬水,先去表皮之风,这样也可以暂时缓解一下。
新浪网友问:
罗博士好,为什么我吃龙眼肉上火呢?
罗博士答:
龙眼肉的确是好东西,张锡纯说它味甘、气香、性平,液浓而润,是心脾要药。龙眼肉这么好,但一般嚼着吃就会上火,如果蒸着吃,会好些。最好的办法是跟西洋参搭配着吃,一凉一热,蒸烂蒸熟以后,药性就融合了,每天吃一小勺就行,这个搭配叫玉灵膏——一两龙眼肉搭配一钱西洋参。再教大家一个诀窍:挑龙眼肉,深红色的比浅红色的好,为什么呢?因为红色入心,深红色补心血效果更好些。再就是孕妇最好别吃,因为龙眼肉偏热,热动胎气,对孕妇不好。
新浪网友问:
罗博士好,小时候每当我饭量减少时,母亲就会将晒干了的鸡内金磨成粉,放进鸡蛋里,蒸熟了让我吃。吃几次后,饭量就会大增,我一直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了罗博士的文章才恍然大悟,谢谢了。
进入夏季,不仅各种植物争相生长,同时生活在农村的一些小动物们也都是非常活跃的了,尤其是蛇,在农村生活的人们,去到野外劳作,时不时的就会碰到蛇。农村的蛇种类繁多,
在农村,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野草,这些野草都有不同的形状特点,它们虽看起来非常普通,但当我们认真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原来它们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让人感叹大自然的
在咱农村,经常能听到一些老话儿,就比如“家有半枝莲,可以伴蛇眠”。这可让不少人好奇了,半枝莲到底是啥玩意儿啊?真有这么神奇能和蛇挂上钩?半枝莲,这名字听着就挺特
速记歌诀半枝莲苦寒,辛入肺肾肝。清热解蛇毒,化瘀水肿散。癌肿疮毒肿,毒蛇伤尤善。跌仆伤痛医,利尿去黄疸。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疔疮肿毒,咽喉肿痛,黄疸,蛇虫咬伤
中药半边莲始载《滇南本草》,有“主治血痔、牡痔、牝痔、羊乳痔、鸡冠痔、翻花痔及一切疮毒最良;枝叶熬水,洗诸毒疮、癣,其效如神”之记载。《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蛇虺
如果微信在登录时提示解除自身,那么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用户只需要遵循系统提示,单击[确定]即可输入自助服务的解密过程,并填写要提交的相关信息。通常,自助服
用户评论
我一直想学习调节气血的方法,这篇文章正好适合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要保持身体健康,气血调理的确很重要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气血不足会感觉非常虚弱,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些小技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简单易学的养生方法,方便每天都能坚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第七章 setelah itu saya ingin segera mencoba metode yang dijelaskan.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调理气血" 这个词听起来很有意思,我感觉自己可能需要学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分享一下你学会的调整气血的方法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看起来就很吸引人,让我忍不住想看看具体内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气血充足才能身体更健康,一定要好好学习这些方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生知识真是越来越受欢迎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活中很多小习惯都可以调理气血,值得我去关注一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想快点了解一些简单易行的调理气血的方法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天坚持做点有益身体的事情,感觉生活质量会提高很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了一些养生方法,希望能够让身体越来越健康强壮!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书名充满了智慧,值得一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气血调理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的练习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更多关于气血的知识,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更多启发。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健康生活从点点滴滴开始,养生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