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8 19 17:33:12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3次
•“同体异用”与药用部位在植株中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采摘时间及炮制方法等因素有关。现代植物学将植物器官分为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两类,或许对理解中药“同体异用”有所裨益。
众所周知,植物药是中药大家庭的主体成员。许多植物的药用常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一药多能”(或称“一体多用”),即每味药具有多个功效;二是“同体异用”(或称“同源异效”“同株异功”),即多部位入药者,相互间功效差异明显、归类有变。兹对“同体异用”现象加以梳理分析,以助临床选用。
同体异用之例
另有一些虽为同体同源,却因入药部位不同而效用差异明显者,兹举例如下:
麻黄、麻黄根 麻黄取其草质茎,属于辛温解表药,能发汗散寒,用于风寒表证;而麻黄根则用其根或根茎,属于固表止汗药,用于自汗、盗汗。
枸杞子、地骨皮 分别为茄科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与其根皮。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地骨皮则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侧柏叶、柏子仁 分别为柏科侧柏的嫩枝叶及成熟种仁。侧柏叶能凉血止血,柏子仁则可养心安神、润肠。
皂荚、皂刺 分别为豆科落中乔木皂荚树的果实与棘刺。二者均可祛风杀虫,皂荚能祛顽痰、通窍开闭,皂刺则能消肿排脓。
何首乌、夜交藤 分别为蓼科何首乌的块根及藤茎。何首乌生用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制用能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夜交藤则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瓜蒌、天花粉、瓜蒌皮 分别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成熟果实、根及果皮。瓜蒌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之功,天花粉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之效,瓜蒌皮则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之用。
芸香科常绿乔木橘类可谓一身皆药。橘皮系成熟果实之果皮,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橘核为果实之核仁,能理气散寒;橘为成熟果实,能开胃理气、润肺止渴、醒酒除烦;橘叶能疏肝理气、止咳化痰、利尿消肿、杀虫;橘白系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能和胃化浊;橘红系多种橘类的果皮外层红色部分,能消痰散结、祛风通络、理气宽胸;橘络为果皮内层的筋络,能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橘根为其根茎,能降气止痛、散寒除湿;橘红珠系指未成熟细小果实,能健脾消食、清胃止渴、活血除癥。
其他尚有同一部位因成熟程度、炮制前后而功效出现差异者。如枳实与枳壳,分别为芸香科酸橙的幼果及未成熟果实,枳实气锐力猛,沉降下行,善破气攻实,可化痰散痞;枳壳则力缓而长于理气宽中、行滞消胀。青皮与陈皮,分别为芸香科乔木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皮及成熟果皮,青皮入肝、胆、胃经,能疏肝理气、消积化滞,陈皮则入脾、肺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又如地黄为玄参科地黄的块根,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而经“九蒸九晒”后的熟地黄,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还有甘草与炙甘草,红芪与炙红芪、黄芪、炙黄芪,也均因炮制而功效生变。
同体异用之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作为药用的植物也与人一样,其生于天地之间,禀阴阳之气,采日月之华,循生长化收藏之序,最终成为有别于他的万物之一,并在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维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植物入药,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具有偏性。如《景岳全书》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亦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二是具有“药力专注处”。《本草问答》言:“药有用根、用苗、用首、用尾、用节、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其用不同……只取药力专注处,以与病相得而已。”二者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对人体之利弊,弊大于利者不宜入药。
先民在长期实践中,通过无意的“尝”与有意的“试”,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的治疗作用,并在“取类比象”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随着经验的积累与认识的深入,还总结出植物的药用部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规律,即上部的花、叶、果实,多可疗人头部、咽喉之疾;中间的枝、茎,多可疗胸、心、肺之疾;下部的根、块根,多可疗人下部及肝、肾之疾。
至于药物的“同体异用”,先贤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大都认为与药用部位在植株中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采摘时间及炮制方法等因素有关。如麻黄与麻黄根,《本草正义》言:“麻黄轻扬,故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在,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再如枸杞与地骨皮,《本草纲目》言:“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又如瓜蒌类药,《本草新编》言:“瓜蒌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为瓜蒌之根,子悬于天下,而性实顾根,故趋于下者甚急。根藏于地中,而性实恋子,故育于上者自缓。缓捷之故,分于此,而陷消之功,亦别于此。”
一、方剂来源与组方配伍大黄䗪虫丸源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治疗“五劳虚极、瘀血内停”的经典方剂,以“缓中补虚、破瘀通经”为特色。其组方包含12味药物,配伍
一、千年古方的「破瘀智慧」大黄蛰虫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治疗“五劳虚极、肝血内停”的经典方剂。其配伍精妙,以大黄为君药破瘀通经,配伍水蛭、虻虫等
编者按:彝族医药在用药和治疗方面特色鲜明,疗效卓著,相比其他传统医药,彝医用药更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特别是喜用善用动物药。王敏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已有37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一见“中”情,“医”生一世,我爱中医药,大家好,我是老药师吴文博,现在开始中医药科普:介绍大黄、桃仁、䗪虫组成的角药 。大黄、桃仁、䗪虫的配伍是
大黄 又有川军 将军、火参、肤如等多个别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其野生品大多生长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
谈到宫廷用药,人们总会想到人参、鹿茸、燕窝等高级补品,其实有一味人们熟知的泻下药也常被使用,它就是——大黄。大黄在宫廷中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有一位
用户评论
一直觉得中草药的功能都很相似,现在才知道原来部位不同的中医药功效也不一样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是开了我的眼界,好多常用中药竟然是有这样"同体异用"的,下次买的时候要更注意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一直用的某个中草药,原来它还有别的功效?看来得去查一查它的其它使用方法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知识挺重要的,因为有时候会根据病情而选择不同的中药,这下就更有依据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到了一点新知,了解一些新的中药资讯真是个不错的体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只知道中药的功能分类,没想到还有这种部位划分的方法,很精妙的运用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真的想去了解一下更多关于中草药的知识,原来中草药应用这么专业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中医养生的确很神奇,细致深入地研究人体每个部分的功能真是令人佩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同体异用"确实很有意思,也让我对中药的了解更多重视了,以后要多学习一些知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更了解了一些中草药的使用方法,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药品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中医博大精深啊!这种细致的区别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一下中医知识挺对的,尤其是在养生的方面,这样才能更科学地保健身体。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很多人都应该了解一些中医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分享这种知识真不错!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些中药的不同功效,用到合适的时间和地方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养生真是门奥妙之学啊!学习起来也很有趣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中草药的运用这么多样化,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后在选用中药的时候,应该多留意一下它不同部位的功效。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真是个很有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药的使用范围和方法。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学习中医养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