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7 28 17:33:57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1次
张阿姨今年65岁,血压高已经是“老朋友”了,每天吃药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可前不久体检时,医生一句话差点让她坐不住:“肝肾功能有点异常,可能和你吃的降压药有关。”这句话让她懵了。
降压药不是为了控制血压、防中风、防心梗的吗?怎么竟成了“凶手”?很多人以为,降压药一吃就能高枕无忧,殊不知,有些药如果用得不对,压不住血,反而可能慢慢“拖垮”身体。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中老年人都在吃降压药,但对药的认知还停留在“医生开的就照吃”的阶段。
降压药并不是吃得越久越好,也不是一吃到底。有三类降压药,确实不宜长期使用,尤其是年纪大了、肝肾功能本身就开始走下坡路的人,更要注意。
我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到底是哪三类药,为什么不适合长期吃,吃药时要怎么注意,才能既降压又保命。
先说第一类——中枢性降压药。
这类药听起来就带点“高科技”的味道,像可乐定、甲基多巴这类的。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脑部神经调节来降低血压,听起来很厉害,但问题也不少。
这类药长期使用容易导致镇静、抑郁、乏力、夜间低血压,严重的还可能使老年人摔倒、意识模糊。更要命的是,一旦停药太快,血压可能“反弹”得比以前还高,像弹簧一样被压得越久,反弹越猛。
尤其是甲基多巴,虽然对孕妇安全,但对老年人却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酶升高,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肝脏。
第二类是不少人熟悉的利尿类降压药,比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很多人以为,这是“排水”的药,吃了能消肿、轻松,还降压,真是一举三得。
可长期服用这类药,有可能带来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钠、低镁等问题。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乏力、腿软,其实和这类药有关。
更严重的是,如果本身肾功能就不好,长期用利尿药相当于不断“榨干”肾脏的能力,肾功能可能会像手机电池一样越来越不耐用。
第三类是我们熟悉的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这类药能减慢心率,减少心脏负担,对心率快的人非常有用。
但如果心率本来就偏慢的人吃了,很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这类药在控制血糖方面也会“扯后腿”,容易掩盖低血糖症状,对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简直是“隐形杀手”。
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血脂代谢,增加体重,让本来就有“三高”的人雪上加霜。
很多人会问,那医生为什么还开这些药?这里要说清楚,并不是说这些药“有毒不能碰”,而是它们在特定情况下有明确的疗效,但需要个体化使用,不能盲目长期吃。
医生开药时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伴随疾病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组合。问题是,很多人一吃十年不换药,身体早就换了“底盘”,但药还停留在“十年前的配方”。
时间一长,副作用慢慢浮出水面,就可能出现肝肾损害的问题。
那该怎么办?吃降压药这件事,最重要的是“动态管理”。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药也不能一成不变。
以下这三条建议,值得每个吃降压药的人记在心里。
第一条,定期体检,尤其要查肝肾功能。
很多人一年体检一次,只查血压和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却忽略了。ALT、AST、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指标,是判断药物对肝肾影响的“探照灯”。
如果发现指标异常,一定要及时复查,必要时调整药物。
第二条,不要迷信老药、便宜药或者“别人家吃得好”的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药效也不一样。
就像穿鞋,别人的鞋再舒服,穿在你脚上也未必合适。尤其是一些价格低廉的老药,比如可乐定、利血平,虽然便宜,但副作用大,早已被许多国家淘汰。
现在临床上更推荐使用ACEI类(如贝那普利)、ARB类(如缬沙坦)、CCB类(如氨氯地平)等副作用较小、长期使用更安全的药物。
第三条,降压不是目的,维持器官功能才是终极目标。
很多人把“血压正常”当成唯一目标,其实应该关注的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是否健康。降压药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这些器官不受高血压的“慢刀子”损伤。
如果用了药,血压下来了,但肝肾功能越来越差,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担心,那是不是药都不能吃了,靠运动和饮食就能控制血压?这又是另一个常见误区。轻中度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确实能有所控制,但一旦进入中重度高血压,即便你每天吃得再清淡、走路再多,也难以完全摆脱药物。
关键是怎么吃、吃什么、吃多久,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管理。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其实早就有“以平为本”的理念。
《黄帝内经》讲:“上工治未病”。意思是,最好的医生不是等人病了才治,而是平时就未雨绸缪。
现代医学也是如此,吃药只是手段,真正的高手,是能在药物与生活方式之间找到平衡。
再说回肝肾损伤的问题,很多人不明白药是怎么伤肝肾的。
道理很简单。药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肝脏代谢,再通过肾脏排出。
这就像两个“垃圾处理厂”,用久了、负担重了,就容易“过劳”。如果药物本身代谢负担重,或者吃的种类太多、时间太长,肝肾就可能被拖垮。
这种损伤往往是慢性的,不会一夜之间出现,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累积。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很多中老年人并不止吃一种药。
高血压常常和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病“组团出道”,一人身上可能有三四种慢性病,对应吃五六种药。一旦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伤肝伤肾的风险就更高。
多药联用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医生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用药或“打架”的药。
有些人听了这些,可能心里咯噔一下,觉得降压药“水太深”。其实不必恐慌,只要掌握方法,降压药依然是好帮手。
就像开车上高速,车没问题,道路设计合理,司机技术过关,照样开得又快又稳。最怕的是车况不清、路线不明、驾驶不当。
血压管理也是一样,药物使用要有“导航”,不能只靠惯性驾驶。
回过头来看,张阿姨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在医生的指导下,她换掉了原来的中枢性降压药,改用了更适合她的ARB类药物。几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明显改善,血压也控制得更稳。
她感叹:“原来吃药也要‘升级换代’,不能老守着老配方过日子。”
文章的想给所有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朋友一句提醒:药是工具,不是枷锁。用得对,它是守护你健康的好帮手;用得错,它可能拖你下水。
别怕吃药,也别迷信药,做个有智慧的患者,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
大家好,我是中医邱晶医生。首先,我们要清楚数什么是尿频,就是正常男性在饮水的情况下,白天排尿次数超过6-7次以上,夜尿次数超过两次以上,一般就称之为是“尿频”。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基于病理诊断的名称,以前也叫前列腺肥大,但与病理表现不符,现在临床上已不再使用。症状 尿频、尿急、尿等待、尿流细和不能排尿。并发症 尿
前列腺增生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此病还是会对男性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然而许多男性并没有对此病引起足够的重视。疾病发生时往往伴随一些典型症状,如果不了解这些症
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于前列腺尿道周围移行带,增生的腺体使前列腺部的尿道伸长、弯曲、受压变窄,尿道阻力增加,引起排尿困难。 组织学上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随年龄增
前列腺增生是困扰老年男性的疾病之一,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前列腺有问题,结果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前列腺增生,其实从平时的小便中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的前列
用户评论
感觉这个标题很像是在说药的问题,确实要问问医生才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药。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啊,很多药看起来简单,但是用法其实很重要啊。特别是降压剂这种东西,长期用还得注意副作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现在也在服一些降压片,原来不知道要注意肝肾问题,还是去看一下医生问问比较好。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很多人都是慢性病患者,药物确实不能轻易自己乱吃,一定要咨询医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记得以前在医院里看到过这样的宣传资料,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影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所以说预防胜于治疗,平时要注意养身体,让血压保持稳定就好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现在医疗信息发达了,很多病人的知识都提升了不少,不像以前那么懵懂。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就应该重视起来啊,毕竟自身的健康最重要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要好好保护肝肾,这些脏器很重要啊,一旦出了问题可是很难恢复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避免疾病困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现在医疗养生行业发展得还真不错,很多知识都变得更易懂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要去了解一下哪些降压剂不适合长期服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医生在治疗的时候能够详细解释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健康真的需要从小地方做起,比如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等都要注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老人家说治病要治根,现在看来很有道理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后再看医生的时候,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医疗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听医生的安排。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相信科技进步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祝大家都能健康长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很有启发性,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