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8 05 07:47:48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22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2020洛阳公墓网这个问题,洛阳极具特色的墓葬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北邙行》写道: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
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
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
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
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唐代沈佺期《邙山》写道:“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在第一回有“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句。
这些都指向了“北邙”。北邙,即洛阳城北的邙山,因为在洛阳城北,所以通常叫做“北邙”。邙山是崤山支脉,顺着黄河南岸,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有诗:“北邙冢墓高嵯峨”。因为背山靠水,黄土深厚,历来是风水宝地。所以有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成了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极具特色的墓葬文化(上)》主要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帝王墓葬文化,今天接着谈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帝王墓葬,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王侯和将相。
后梁宣陵(朱温墓)位于伊川县城东10公里的常岭村北的高台地上。南为常岭村,北为郑潼路,东为沟丘岭。西为常岭村南北路。
朱温(851年-912年)为后梁第一代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
公元870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公元882年9月,投降唐军,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起义军。因镇压起义军有功,唐僖宗赐名朱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推异,藩镇成了唐未最大的割居势力。
公元901年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公元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被其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zhù]为帝,即昭宣帝。公元907年用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宣帝位,代唐称帝,改名朱晃,建国号梁,称梁太祖,改元开平,建都开封,史称五代梁。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正月迁都洛阳,因袭隋唐洛阳城,开平五年(公元911年)改元干化。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被其子朱友珪剌中腰背后而死。友珪埋其于寝殿,同年十一月葬于宣陵。在位六年,卒年61岁。
皇位来路不正,最后也死于非命。皇帝的太椅,仅仅只坐了五年。唉!权力让人丧失理性。
据史记载,后梁灭亡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曾派兵发掘宣陵,掠夺陵中的珍宝,宣陵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后来,文革时期,宣陵继续遭到破坏,石刻被砸,宣陵坟冢南侧大部分被挖。农民也把宣陵的石刻拿去修建其他的建筑,宣陵孤零零的剩下了一个封土堆。
石羊雕塑,羊的下半身已被深埋土中,只露出了羊头。
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洛阳周山东周王陵(周灵王陵、周三王陵)
周山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3.5公里,因山上葬有周王的陵墓而得名。在今三山村西的周山之巅,现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列,雄伟高峻,气势壮观。西边的一座大冢为“周灵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较为完整。在周灵王陵东约625米处,有三座大冢东西紧密相连,名为“周三王陵”。这三座王陵的外观状似“山”字形,保存较为完整,均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封土转折处明显,顶部较为平坦。
这四座陵墓的平面均呈“甲”或“亚”字形,与东周王城和成周陵区发现的东周大型墓葬形制相同。
人们多以为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帝王陵墓,当是临潼的秦始皇陵(葬于公元前210年)。而比秦始皇陵要早330多年的周灵王陵,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周山东周王陵现在是洛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唐昭宗和陵
唐昭宗李晔的和陵在今洛阳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地域内,东距唐恭陵1.5公里,与之相比,墓冢规模形制较小,故当地群众称之谓“小冢”。1974年,村民为了扩大耕田,已将陵台夷为平地,陵前神道石刻多散失。
该陵园地表上建筑已荡然无存,经钻探知陵墓坐北朝南,地宫居北,墓道在南。地宫由青石条垒砌拱券,南北长约8米,东西宽约4米,距现地表深约11.5米。地宫正南的斜坡墓道南北长约60米,宽约3米。近百年来遭多次盗挖,铲探时亦发现地宫有盗洞。在神道正南约500米处地面上,倒卧一残高约2米的无头石翁仲,现仍在原处。
和陵已遭人为平灭,地面了无遗迹。
2011年,和陵被公布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武则天以外),在位16年,卒年38岁。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但唐政府已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灭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死唐昭宗。
没有实权的皇帝,还不如一个平民。
九、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
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进占地500亩的陵区,沿着宽50米的神道前行,1对高高的望柱,1对威风的天马,3对严立的翁仲及石狮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东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间,立有唐高宗亲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7米,残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墙围护,神墙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如今神门、角楼等已不存,惟有土阙犹在。恭陵石刻雕琢精美,弥足珍贵,时代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的陵墓雕刻。建此陵功费巨亿,奴役百姓无数,致使发生两次役夫逃亡事件。
从恭陵向东北50米,有李弘之妃哀皇后寝陵“娘娘冢”,呈锥型,底边各长40~50米,残高13米。
唐恭陵是洛阳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1985年国家拨专款对石刻做了扶正整修,使整个陵地面貌有所改观。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谥号孝敬,庙号义宗,葬于唐恭陵。
4000多字的碑文,洋洋洒洒,已随风而逝
太子与娘娘墓两侧,有两个将军坟墓把守。
十、明伊厉王墓
明伊厉王墓位于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地势北高南低,墓呈覆斗形,周长94.2米,现存封土残高10米,封土经夯打,夯层明显,土质为黄褐土,土质较硬。神道位于墓室南侧,墓前东西两侧残存碑刻两通,距墓室35米,两碑之间距9米,高出地面90厘米,一为景泰元年代宗朱祁钰继位之后,为追惟宗亲,派工科给事中奚伦致祭碑。一为天顺元年英宗朱祁镇第二次复正大位后,派道政司左参议兼翰林院侍讲刘定之祭文碑。
明伊厉王系明太祖第二十五子,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生封伊王,国洛阳,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历,故称伊厉王,葬魏山,史载与妃刘氏合葬。伊厉王墓保存较好,由于年久,墓室遗物早期被盗,现有盗洞2个,墓冢现存封土10米,墓前东西两侧现有碑刻两通。
《明史?诸王》伊厉王有传:“王名彝,太祖第二十五子。建文三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洛阳,十二年薨。”
清代《新安县旧志?封域志》:“县东三十里,北邙山上。”
在历史上,“厉王”往往是暴虐之君的谥号。这位葬在此处的王到底做了什么事,以至于得了这样一个骂名呢?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镇守各地。但这位伊厉王既没有去抵御外敌,也没有帮助他的父亲治理天下,而是干了不少荒唐事。做伊王后,朱木彝便在洛阳城胡作非为,残害百姓。其好武厌文,喜欢砍杀。经常挟弹带剑到市效游猎,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动辄斩劈,弄得血溅一身,而且生活荒淫。死后,明朝礼臣还奏请剥去其爵号。
伊王作为一个世袭的爵位,其继任者们,也颇像其祖。传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时,更将恶的传统发展至顶峰。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朱典楧终于在朝廷上下和洛阳百姓的同声谴责下,被明世宗削去伊王爵位,贬为庶人,终身囚禁在河南开封。
多行不义必自毙,明代的伊藩王国就这样夭折了。
元怿(yì)壁画墓位于老城北2公里的洛孟公路东侧瀍河西岸。墓上有冢,高约15米,直径30米,旧时称青菜冢,后又被讹传为司马懿坟。1948年该墓被盗时出土一方墓志,墓志长95.5厘米、宽100厘米。从墓志内容可知此墓为北魏元怿墓。该墓由墓道、前甬道、石门、后甬道、墓室构成。墓室为四周略带外弧的方形,长、宽约9米,小砖砌成,顶部已塌,但仍可看出为穹隆顶。
元怿(公元487年至公元520年),字宣仁,洛阳人。他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宣武帝元恪(kè)同父异母弟,生母罗夫人。
《魏书·元怿传》说元怿“博涉经史,兼综群言,有文才,善谈理,宽仁容裕”。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八月,孝文帝封11岁的元怿为清河王。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孝文帝去世,太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他任命弟弟元怿为侍中,后改任尚书左仆射。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宣武帝去世,太子元诩(xǔ)继位,是为孝明帝。二月,孝明帝任命叔父元怿为司徒,领司州牧;八月,又升任他为太傅、太尉,主持门下省事务,并负责经典义理的注释。元怿不负重托,倾力辅佐朝政,勤于政务,举贤任能。他辅政数年,天下基本太平。
《元怿墓志》载:“秉国之均,纲维万务,理无滞而不申,贤无隐而不举,政和神悦,讴咏所归……辅政六年,太平魏室。”
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元乂联合刘腾,发动宫廷政变,隔离两宫,将胡太后幽禁于后宫,将元怿囚禁于门下省,并诬以给皇帝下毒之罪名。由于明帝年幼,听信了诬陷之词,最终将元怿杀害。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胡太后平乱反政,为元怿平反昭雪,下诏以礼改葬,追赠元怿使持节、侍中、假黄钺、太师、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尉公,谥号文献。
1948年前(具体时间不详),《元怿墓志》碑于洛阳城北2公里邙山南麓俗称“青菜冢”“司马懿冢”的封土堆内被盗出,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1992年,洛阳市文物部门将元怿墓复原,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展示。
韩王墓位于嵩县德亭镇黄水庵村天池山下,坐北朝南,周长84米,高12米,四周被松树覆盖,墓前立有“韩王之墓”碑,东临三道沟顶端,西临青石峡石壁,南为毛圪塔岭,北为黄阴坡。
清康熙年间所编《嵩县志》记载:“韩王陵,县西八十里天池山下,众峰攒秀,一涧蒙泗,其冢巍然存世,传为韩王陵。嵩故为韩地,必战国韩王也。”
韩王墓周边地形地势犹如巨大的帝王宝座。
杜康墓位于汝阳县蔡店镇杜康村西南,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清代重修碑记。墓冢封土完好,直径16米,高1.5米,由石头券砌。墓前有龟驮碑,碑上刻有隶书“酒祖杜康之墓”,落款显示立碑时间为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碑首为双龙浮雕。此外,墓前两侧分别矗立有“酒祖杜康传略”和“重修杜康墓园铭”两个碑楼,墓前10米有3间4柱3层冲天式石牌坊。
据《汝阳县志》记载,该墓冢在唐开元年间曾立石坊翁仲,在宋嘉祐年间又建廊房,历经沧桑日渐荒芜,当地酒厂扩建后,政府部门对杜康墓重新进行了整修。
杜康生卒年月至今不详,《说文解字》记载有“杜康始作秫酒”,《世本》记载有“杜康作酒”,三国时曹操在《短歌行》中也提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反映出杜康在中国酒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但有其它相关记载。据《直隶汝州全志》载:“伊阳古迹杜康坝,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处,弟茅柴传其酿法,有杜水,名康河。”
伊阳即今汝阳。《伊阳县志》载:“杜康庙在城北五十里杜康仙庄,建于魏,盛于唐,明末遭劫,康熙五十年重修,岁正月二十一日庙祀赛烹,香火不断·人气旺盛、成为河南省的重要旅游景区。”
十四、隋炀帝杨广墓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早些时候发现的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确认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死后非常凄惨,萧后和宫人拆下床板做了一个小小的棺材,草草葬于宫室之内,后又改葬到“吴台”。到了唐高宗年间,才按照帝王礼仪迁葬到“雷塘”。
2013年3月,扬州市在一次房地产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上清楚可见“隋故炀帝墓志”等字样。经联合考古队考古发掘,1号墓除墓志外,还出土了十三环蹀(dié)躞(xiè)金玉带、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以及年龄约50岁的男性牙齿2颗。而在2号墓,则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有关专家鉴定,该遗骸为一位年龄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最终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墓中是隋炀帝杨广及其萧后。
但在洛阳市洛宁县东宋乡也有一座“杨广墓”。既然扬州的隋炀帝墓被认定,那么东宋乡的“杨广墓”又是怎么回事?墓主到底是谁?
东宋乡的“杨广墓”,位于该乡郭村东南方的荞麦山上,墓冢高30米,周长80米,面积2500平方米,呈不规则三棱椎形,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形似龙首冲天而起,雄视北方,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yòu)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市文史学者郑贞富认为,洛宁东宋的“杨广墓”就是杨侑称帝后,为其爷爷建造的衣冠冢。
十五、徐阳春秋墓地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墓地发现的车马坑在其东北角或北部放置有大量马牛羊头蹄,这种习俗在中原地区此前尚未发现,墓地无论从时间、地域、规模、习俗等都可以与春秋时期活跃在这一区域的陆浑戎形成唯一对应关系,因此考古人员认为徐阳墓地应为陆浑戎贵族墓地,车马坑应为陆浑戎国君或高级贵族墓的陪葬。
2020年12月,洛阳伊川徐阳墓地新发现一座春秋时期戎人王级大墓,这座标号为M15的墓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纹铜编钟、编磬、玉璜、玉扳指等,且墓葬周围分布有陪葬车马坑。
陆浑戎是河洛地区极少数有文献记载其迁入和灭亡过程的内迁戎族部落。陆浑戎迁入伊河流域100多年的时间里,先附晋,后亲楚,终被晋灭。直到现在在伊川嵩县境内依然有陆浑村、陆浑水库、陆浑关、陆浑山等地名。
十六、范仲淹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
墓园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为珍贵。“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碑高4米有余,宽近1.5米。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为“神道碑”题额。
“神道碑”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据后人评价,文章“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刻字为隶书,纤细中透着浑厚,飘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
十七、西朱村曹魏墓
西朱村曹魏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
从曹魏墓葬信息对比可见,墓向没有规律性。大部分为砖室墓,墓室面积越大,墓道越长,台阶越多。西朱村墓M1整体与曹操、曹休墓较为接近,明显比曹植墓规模大。其他墓葬较小,墓主身份不确定。
2019年10月,西朱村曹魏墓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墓葬西侧2.5公里有一直径约600米的近圆形山丘,当地俗称“禹宿谷堆”,“也叫曹魏圜丘,是当时祭祀用的”。圜丘遗址与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阊阖门遗址位于一条南北向轴线上。
这座墓的墓主,极有可能是魏明帝曹叡(ruì)极其宠爱,但未满周岁便夭折的女儿——平原懿公主曹淑。
十八、关林(关羽墓)
关林,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关冢,关羽灵首埋葬之处,高17米,面积达2600平方米,冢正面南墙有康熙五十六年所建石墓门,门额题“钟灵处”,墓门对联为:“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
公元219年冬,关羽大义归天,这位忠于刘备,受到曹操尊敬并让曹操避其锋芒的英雄好汉就此陨落了,220年正月,孙权惊恐刘备因关羽之死起兵报复,于是将关羽的首级放到了洛阳的曹操处。
曹操识破之后,将计就计,将关羽追赠为荆王,并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将关羽葬在洛阳城南,又建庙祭祀。
在上世纪70年代时,洛阳下了一场大雨,关庄村(位于偃师市佃庄镇东)中被冲出了一座千年古墓,其出土文物让史学界十分震惊,颠覆原先的认知,专家检测后也是大呼:这不可能。,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关庄村并没有一户是关姓,原先是叫潘凹村,后因关帝墓改名为“关庄”。
因大雨被冲出的千年古墓,考古人员经过发掘,发现古墓曾被盗过,不过还是出土了不少意义非凡的文物,其中一物最令人瞩目,那是一颗人头骨,通过出土文物、墓室规格,以及相关史载,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才是真的关帝墓,意味着1800年来大家都拜错了地方。
十九、李际期墓
李际期墓,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始建于清代,2006年6月8日,李际期墓入选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李际期清朝顺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殿试读卷官、兵部尚书。
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组成。园内遍植杨树。墓冢位于墓园北部,高约4米、底部直径约12米。墓冢前,写着“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李公之墓”的墓碑匐倒在地。墓碑南侧的供案四周,铺首衔环、帷幕、海水云龙等浮雕图案仍然依稀可见。
苏秦墓为战国著名政治家苏秦的墓葬,但是具体苏秦葬于何地,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现存苏秦墓有六七处之多,主要有洛阳、巩义、临淄等处,详细墓址尚待进一步史料支持。因苏秦为今河南洛阳人,固其墓地多集中在洛阳附近。
1.洛阳市东郊汉魏故城遗址东南张苏寨寨内有一冢,当地传为苏秦冢,与古籍所载地点大体相符,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伽蓝记》载:“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里西北角有苏秦冢”。冢旁寺院的和尚,经常看到苏秦出入该冢,“车马羽仪,若今宰相也”。
2.太平庄苏秦墓
太平庄位于洛阳城东南4公里处,相传村南有“苏家冢”,即苏秦墓。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是东周洛阳轩里人。据考证,轩里就在现今东郊太平庄一带。旧时太平庄村南曾有苏秦故里的碑刻,可惜文革期间毁掉。该村学校校园传为苏家花园遗址。最近,太平庄人在施工时,发现了唐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萧瑀所立的“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
二十一、姚崇墓
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在新修的范仲淹塑像广场可看到不远处有醒目的古建筑,那便是姚崇的祠堂。原姚崇墓地规制宏大,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的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四代孙蕲州黄梅县令姚侑,五代孙谏议大夫姚勖、姚栖云等。
姚崇(651-721),字元之,祖籍江苏吴兴(今湖州)人,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一生三居相位,系开元盛世的创建者之一,被称为救时宰相。他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姚崇于开元九(721)年九月逝世,终年72岁。开元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大手笔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文。
二十二、元乂墓
元乂墓位于洛阳市以北孟津县朝阳乡前海资村洛孟公路两侧。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记载,该墓主人是魏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江阳王元乂,墓志于1925年阳历3月26日出土。同时出土陶器等数百件。
1986年11月21日,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乂墓冢系夯筑,呈圆形。穹窿顶“天象图”由于高9.50米,才得以幸免。银河纵贯南北,河中涂有浅蓝色波浪,以示“天河”。星象图画有星辰300左右,星象呈小圆形,较多有线相连,绝大多数星宿名称可以辩识,此图当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年代较早、幅度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天象图”。
元乂,《魏书》有传。叉字伯隽,道武皇帝玄孙,太师京兆王世子。
由于今日头条篇幅限制,今天只为大家扒洛阳省级文保单位中的皇帝及王侯和将相墓葬文化,下一篇为大家扒一扒省级文保单位大臣和文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动手点个赞吧。没有加关注的,请加个关注吧。
你的支持,是我继续码字的动力。
好了,关于2020洛阳公墓网和洛阳极具特色的墓葬文化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奶粉的选择更是备受瞩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给宝宝喝奶粉,但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奶粉却成为了一个让人头疼的
各位爸妈们,宝宝的营养需求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奶粉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品牌的奶粉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那么哪款奶粉才是真正含有最全面营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
妈妈们都知道,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营养均衡的奶粉。但是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奶粉品牌,如何选择最适合宝宝的奶粉却是一个让众多妈妈头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生活百
哪款奶粉不容易引起宝宝上火?这是每位父母都会关心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给宝宝喂养奶粉。然而,由于奶粉市场上品牌众多、成分复杂,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
奶粉作为婴幼儿的主要食品,其质量和安全备受家长关注。但是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喝了奶粉后容易上火,这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究竟哪款奶粉不容易上火?有哪些值得
奶粉是宝宝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但是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吃了奶粉会上火,影响吸收效果。那么哪款奶粉不仅易吸收,还不容易上火呢?今天我们就来为您揭秘!从奶粉的成分和功效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