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7 02 12:45:35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38次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霸州永乐公墓,以及从方志族谱考察永乐初年小兴州移民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在河北乃至整个北方,提起移民,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明初的山西向北方各省移民的事。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否山西移民的后裔。大都称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的。但对于明初自燕山以北地区向山南移民,则较少有人注意。此前我曾撰短文(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5期)论及自北而南的移民史实,后来读书续有所得,请更申论之。
洪武初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克元朝京城大都,元顺帝北遁,元朝灭亡。元朝残余势力虽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对明王朝的存在仍是很大的威胁。为了有效地防御北元势力对内地的侵扰,从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今长城以外,东至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东西两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地区,设置了众多的卫所,士兵边屯种边戍卫,有效地遏制了北元势力的南下。
与此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增加人口,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平附近移民。
1、洪武三年(1370年),汤和攻取宣德府(治今宣化),以其“去虏巢甚迩,虏或不时出没,保聚为难”,徙其民于居庸关以南,配居固安、永清、顺义等县①。
2、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徐达奏请,徙顺宁(今宣化一带)、宜兴(滦平县)二州之民,人北平诸州县屯戌。计17274户,93878人,后又从宜兴等地收集溃散元遗民900余户,以其少壮者隶各卫为军,老弱者隶北平为民②。
3、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徐达又迁山后民35800余户、197000余口散居北平各处屯种。又迁沙漠遗民32800余户,分散于大兴、宛平、良乡、固安、通州、三河、祁州、武清、蓟州、昌平,顺义?州县屯种③。
其他还有零星迁人者,姑且不计。以上洪武时期从山后向今河北地区移民,仅有数可计者,在50万人左右。
从辽金时期至元朝末年,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山后地区虽然地处偏僻,因无大的战乱,人口很快繁衍起来。民国《张北县志》卷五《户籍志》载:“由金及元,民物熙阜,生聚日盛。”地处塞北的张北县是如此,其他山后各地,当亦不例外。洪武初年之所以能从山后大量向山南移民,是以当地繁衍起来的人口为基础的。
建文帝之时,经过三年的“靖难”之役,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帝的宝座。朱棣称帝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内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尤其是北平为他的发祥地,巩固、发展北平,自是当务之急。
在这种形势下,朱棣调整了对沙漠残余势力的斗争策略,改外线防御为内线防御,收缩防线,集中力量,把兵力南移到以北平为中心的长城一线及以南地区。这样既可集中精力首先在内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可更有效地阻止北元残余势力的南下侵扰。
河北地区是“靖难”之役的主战场,朱棣的“靖难”之役与朝廷军队的决战是在河北地区中部进行的,因而这一地区遭到极大的战争破坏。人民或被兵火吞噬,或四散逃离,致使士地荒芜,遍地丘墟。以素称繁庶的真定府而论,“靖难”之后,呈现“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旧有存者,十仅二三”④的破败景象。很显然,这样的腹里地区首先应恢复人口和农业生产。
于是,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已寓以北京为重地、迁都北京之意。同时,调长城以北的27个卫所和大宁都司,分布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边屯种边戍守。
大宁都司(原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迁至保定府,其余卫所徙于北京、通州、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玉田、迁安、良乡、丰润等地。共计徙来军人约15万,其随军屯种家属,当亦不少于此数。
与此同时,东至辽宁朝阳,北至内蒙古翁牛特旗、正蓝旗以北,西至托克托的广袤地区的居民,纷纷南下,汇成大规模的移民流。这些移民主要流向燕山以南的河北各地。
今就翻检有关文集、方志、年谱、族谱等文献涉及小兴州移民的材料,排比一下,可以看出洪武和永乐时两次移民移居地的地理分布的大致情况。当然,由于读书未到,可能还有不少材料没有接触,因此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也可能受到局限。
1、北京。清人朱筠《朱笥河文集》卷十二《外舅王舜夫先生墓志铭》一文载:“明洪武初,常遇春进攻大兴州,遂取开平,建卫于此。当时户口,殷然极盛。逮永乐之末(按:当作‘之初’)始废兴和守御千户所,徙大宁于内地,而开平孤悬绝塞外,于时百姓纷纷内迁。至今京师故家往往称永乐时自小兴州来。”文中既然称“京师故家往往称”云云,可见由小兴州迁居京师者,人数相当可观。
2、良乡。民国《良乡县志》卷八《杨母王孺人传):“王孺人者,兴州卫邑族也。迁居良乡之七里店。”
同书卷八,明人王用宾撰《奉政大夫四川按察司佥事雪堂杨公墓志铭》中载:“公讳泰,字济之,别号雪堂。其先为山西路城县人。洪武中始祖以军功助授路州卫百户,高祖继袭,遂改隶兴州中屯卫焉,”按:兴州中屯卫,洪武中置,永乐元年徙治良乡县⑤。
同书卷八,清人游观第撰《李氏宗祠碑记》称:“吾乡土著,多系明成祖时迁徙之户,无甚巨族,故建祠者寥寥,相习成风。”
同书卷五,《孝义》《列女》载,魏寰、杨瑛、杨举、张氏、王氏、杨氏、张氏、杨氏、张氏、李氏等人,均为“兴州中屯卫”籍。其人数之多,可想而知。后因世代居此,形成村落,至今良乡县有村名“兴州屯”。这种情况,各地皆有。
3、容城。孙奇逢《夏峰先生文集》卷六《孝廉玉屏孙君墓志铭》载:“按状,君讳尔祯,字玉屏,系出小兴州。明初迁边民实内地,始祖百成籍容城之归化里。”
同书卷六,《河南左布政使如星梁公墓志铭》载:“按谱,公先世小兴州人,洪武初徙大姓实内地,卜居容城之小里村。始祖入赘城东李氏,遂家焉。”
同书卷七,《先大父敬所公行述》:“大父讳臣,字汝邻,别号敬所。其先小兴州人。始祖奉诏内徙,卜居容城,舍于县治北十里之贾家庄。六世祖始迁北城。”按:孙臣即孙奇逢之父。《孙夏峰先生年谱》称:“先生自叙云:余家先世小兴州,上世无所考。明永乐初奉诏内徙,有祖讳忠者,迁容城县东北贾家庄,家焉。田庐坟墓俱在此。是为始祖。”
同书卷六,《兵马司西星崔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庚,字贞甫,别号西星。原籍小兴州,移容之沙河,则自仲美始。美生慕,慕生敏、敏生友才,友才生钦,软生阳,阳生宜,是为公父。七世业农,然饘粥不继也。”
4、清苑。《夏峰先生文集》卷六《凤翔知府贵一王公暨配于宜人合葬墓志铭》:“按状,公讳默,字浴净,号贵一。先世小兴州人,后迁清苑之石桥村。”
同书卷六,《光禄寺少卿二酉张公暨元配赵宜人合葬墓志铭》:“公讳罗彦、字仲美,号二酉。先世小兴州人,明文皇帝内徒,始祖仲礼隶保定之清苑。”
5、新城。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王馀佑:“王馀佑,字申之,一字介祺。其先小兴州人,本姓宓,赘于保定新城王氏,遂为新城人。”
民国《新城县志》卷九《王明善传):“王明善,字复婴。其先小兴州人,七世祖宓徙新城,遂家焉。”
6、新安(今安新)。《夏峰先生文集》卷五《李完一传:“君姓李氏,讳衷实,完一其字也。先世口外小兴州人,永乐间奉诏内徙,居新安之三台里,世业儒。”
同书卷六,《郓城知县方新王君基志铭》:“按状,君讳家祚,字厚存,方新其号。先世小兴州,自永乐间徙新安。”同书卷六,《济宁知州燮五李君墓志铭》:“按传,君李姓,讳顺昌,字燮五。其先小兴州人,始祖故明初为执金吾,永乐间迁入内地,占籍新安之三台里,家焉。”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十一《斗山高先生传》:“高三位,保定之新安人也。其先自小兴州徙畿内。”
7、雄县。《夏峰先生文集》卷七《延安府同知启我刘公墓志铭》:“君姓刘,讳昌荫,字善同,启我其号也。其先小兴州人,永乐间奉诏徙内地,隶雄县,家焉。”
同书卷七,《中丞生洲王公暨配李孺人基志铭》:“公讳孙蕃,字三慈,号生洲。家世直隶雄县东侯村。始祖玉,永乐初徙自小兴州。”
8、安肃(今徐水)。民国《徐水县志》卷十二载明人孙承宗撰《陕西按察使邢公墓志》:“公邢姓,讳云路,字土登,号泽宇。世为安肃龙山里人。其自小兴州来者始祀贞。”
9、文安。民国《文安县志》卷九《樊文成传》:“樊梦斗,字北一,号文成。崇祯乡贡,廷试第二人……其先小兴州人,明成祖时奉诏迁文安,遂为文安人。”
10、祁州(今安国)。《夏峰先生文集》卷七《殷望刁公墓表》:“公讳克俊,字殷望。其先永乐间自小兴州内徙于祁。”按:此公即清初著名学者刁包之父。
11、任邱。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王应鲸传》:“王应鲸,字霖苍,晚号暗斋。祖籍古北口外小兴州,后徙任邱,遂占籍……年十九,中乾隆元年举人。”
乾隆《任邱县志)卷九《刘勃传》:“刘勃,字仲安,号柱峰,嘉靖庚戌进士。始祖自小兴州迁任邱。”
12、涞水。光绪《涞水县志》卷九《刘廷训传》:“刘廷训,字大复。其先世小兴州人也。人明,迁居南永乐村,世力农。”按:“永乐村”,殆永乐时小兴州移民聚集之村,因以为名。今涿县亦有永乐村。又,徐水县东、西各有一兴隆庄,涿县有东兴隆庄、西兴隆庄,新城县有兴隆屯、兴隆庄、兴隆街,文安县有兴隆宫等,从这些村庄的命名看,大概是永乐间从兴隆县移来之民聚集而成的村落。
13、霸州。民国《霸县新志》卷八《清文林郎原任湖南攸县卓异侯崔公传》:“按状,公姓崔氏,讳偲,字怡庭,号茶农。先世自小兴州迁居霸州。诗礼相传,及公十有四世。”
同书卷八,明王远宜撰《王氏家世叙述》:“王氏世系小兴州,先始祖郎以虏难避居益津淳化乡。置产耕田,剪芿夷疁,载启第路。遂以为家。”
同书卷七,《清处士牛君基表》:“牛君凤诏,字恩宣,国学士,霸县牛各庄人。先世当明永乐间由小兴州迁此,世业耕读。”
同书卷七,《敕封文林郎蔚岩崔君暨德配郝孺人合葬墓志铭》:“君讳承宗,字念诏,号蔚岩。始祖讳敬先,于明永乐间自小兴州迁居霸州。”
同书卷七,《福建福宁州知州鸣阳崔公暨顾夫人合葬墓志》:“崔公讳应凤,字鸣阳,一字茂远。先世小兴州人,明永乐间迁居霸州。”
14、宝坻。乾隆《宝坻县志》卷十七,明钱象坤撰《凤阳守四来王公墓志铭》:“公讳为善,字元甫,号葆光,更号四来。其先自小兴州徙宝坻。”
同书卷十七,《北渠王君墓志铭》:“按状,君先世元时小兴州人,明洪武初始祖以军功占宝坻籍。居城阴,号北王(以其北来也,时宝坻又有南王,自南方迁来)。”
15、定兴。《畿辅通志》卷二三○《杜越传》:“杜越字君异,号紫峰。其先小兴州人,明永乐间内徙县(定兴)之东江村。越,明诸生,少从定兴鹿善继游。”按:杜越为清初著名学者,与孙奇逢、鹿善继等为学问道义之交,与孙奇逢同辞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之诏。
16、丰润。光绪《丰润县志》卷二《魏廷基传》:“魏廷基,字大年。远祖江南,以军功起家镇小兴州。永乐时弃福余三卫,徙丰润,居焉。”
以上所引各种资料,不管是方志、文集、传记,还是墓志、行状,其称先世来自小兴州者,均据其族谱所载,这是没有疑问的。因各种族谱难觅,只好用第二手资料。
1、移民规模蠡测。首先从移来之民的分布范围看,从洪武至水乐,移兵(卫所内调)和移民,分布在今北京市区及郊县的良乡、平谷、顺义、通县,天津市的蓟县、宝坻,河北省的香河、三河、遵化、卢龙、迁安、丰润、清苑、容城、新城、安新、雄县、徐水、安国、文安、任丘、涞水、霸州、定兴等地,范围是很广的。若从兵民分布看,北京周围军队较多,北京以南的保定移民较集中。
上文已经谈到,调来27个卫所的军士人数有15万人之多,其随军屯种的家属至少也有15万之众,仅这两项人数即达30万。移民数量虽然难以计算,估计应不少于上面的数字。若加上洪武时期的山后移民,总数可能在大几十万。当然,这只是个笼统的估计数。
再从明清的方志、文集中移民后裔立传人数之多来推测。按照封建时代史志立传的标准,其人必在文治武功、文章经济、道德规范、荣秩官爵等方面有可称述,足为楷模鉴戒者,方可人传。其人在其同宗族人中,必是极少数,占的比例极小。仅从上面所举不完全的零星史料中,可以看出,小兴州移民后裔立传人数是相当多的,由此也可以推测小兴州移民及其后裔在当地人口中占的大致比例。以良乡而论,“吾乡土著多系明成祖时迁入之户”的说法最具代表性。当然,并不能说成祖时迁人者均为小兴州移民,也有他地、他省的移民,不过可以从中看到小兴州移民之众的概貌。
作为历史化石的现存古代村落的名称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如今不少县份还保留有永乐村、兴隆屯、兴隆庄、兴州屯、归化里等带有鲜明小兴州移民特色的村落。其他以移民姓氏命名而看不出移民特色的村落名,恐亦不少,再加上与当地土著混居的人户,数量必然很可观。
2、关于“小兴州”的问题。从我接触的史料来看,明初山后移民的后裔大都称其先世来自小兴州,极少有山后其他地区迁来者。这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明史》卷四十《地理一》称:“宜兴守御千户所,元宜兴县,属兴州。致和元年八月升为州。洪武二年兼置卫,属永平府。三年三月属北平府,六月改卫为守御千户所。五年七月,州废,存所。永乐元年,所废。”由此可知,所谓小兴州,乃是沿用元末至洪武初的旧称。永乐年间,它的行政建制只不过是县一级的单位。当然,当时在它的周围(今滦平、承德一带)有五个屯卫(兴州左屯卫、兴州右屯卫、兴州中屯卫、兴州前屯卫,兴州后屯卫),一个守御千户所,即使连兵带民全部移来,人户数与移民的总数也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如何解释呢?
在当时的移民地区,小兴州只是其中之一。从东起辽宁朝阳,北至内蒙古翁牛特旗、正蓝旗以北,西至内蒙古的托克托,地域辽阔,移民必然是各地都有,为何都称来自小兴州呢?
在我国的移民史上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不同地区的移民认同同一个来源、以为共同的标志,如明初北方的山西移民后裔,都称他们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所谓山西洪洞大槐树,只不过是洪洞附近移民的集散地而已,并非所有移民的原籍都是洪洞大槐树;而且山西的移民也不必都在大槐树下集散。我们知道,永乐初年从山西向外地移民,主要来自“太原(治今太原市)、平阳(治今临汾市)、泽治今晋城市)、潞(治今长治市)、辽(治今左权县)、沁(治今沁县)”等府州(据《太宗实录)永乐二年九月)。不能设想,地处太行山西麓的晋东南泽、潞、辽等府州的移民长途跋涉西去洪洞遣派,再东返度太行山西至河北各地。不会如此舍近求远。所以山西洪洞大槐树只是山西移民后裔共同认同的一个标志。之所以认同共同的标志,是客观环境在移民心理上的反映。共同的标志即是一面旗帜,可以显示集体的力量,不致于被当地土著和其他势力所欺凌。
我以为,山后移民之所以都认为其先世来自小兴州者,与上举现象相同。为什么山后移民都认同小兴州,而不认同其他什么地方?这是由于小兴州自身具有这种条件。小兴州的居民较之以北地区,人烟稠密,移民人数较多,是其一。小兴州又是古北口外第一座城池,处于南北交通干线的咽喉要地,东面、西面、北面的移民大都要通过古北口而南下。自然而然,小兴州就成为山后移民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这样,山后移民后裔认同小兴州为其原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是其二。至于这些移民的真实原籍,是小兴州抑或其他地区,由于文献不足,难以详考。
另外一点,这次移民看来是有组织地进行的。上举文献中屡称“永乐时奉诏内徙”,正明是出于朝廷安排的。这一点可以补正史之缺。无论《明实录》还是《明史》及其他明代官书,都未言及这次移民的史实。地方志书、族谱之有助于考史,永乐时这次有组织移民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次移民的具体组织安排。第一,小兴州作为移民自然的集散地,为朝廷集中遣派提供了方便条件。当时朝廷有关方面很可能在小兴州设置派遣机构,有计划地将移民遣发各地,以避免移民的盲目流动,造成内地各地之间的人口失衡。第二,从移民定居地的范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移民定居地集中在以保定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民国《新城县志》卷二十三《识余》说“保定、河间二府小兴州人最多”,是符合实际的。若不是有组织的派遣,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第三,移民之所以这样分布,正体现了明成祖朱棣的保卫发祥地北京,恢复发展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战略考虑。
3、移民后裔在文化上的贡献。在我接触有关小兴州移民后裔的史料时,强烈地感受到,移民后裔成才率较高。除去仕宦至达官贵人者不计外,他们之中有造就的文化名人较多,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上文所举容城的孙奇逢、定兴的杜越,安国的刁包、新城的王馀佑等人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性人物(其他知名度不高的人从略)。其中孙奇逢不仅以其在明天启年间仗义营救杨、左诸君子而义声动天下,他还是清初以理学名播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诲学授徒,著作宏富,成为清初三大儒(河北的孙奇逢、关中的李二曲、余姚的黄宗羲。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一,在清初的理学领域,折衷程、朱,独树一帜。杜越、刁包、王馀佑也是理学名家,各有建树。这批保定周围的学者,以孙奇逢为首,俨然理学重镇。孙、刁等人的流风余韵,对于清代中叶崛起的颜李学派(颜元,博野人;李塨,蠡县人。同属保定地区)不能说没有直接影响。而孙奇逢等人的学术成就,盖又得益于其乡贤、元代理学家刘因(容城人)。孙奇逢服膺于刘因,在孙的著作中,处处可见。
明、清两代,河北籍的著名学者,很多人是移民的后裔。其出自南方各省移民之后者,如清代献县的纪昀,大兴的朱筠、朱珪兄弟等人即是。南方文化比较发达,移民的文化素质较高,且明初迁入的南方移民,系以“富户实北平”,这批移民的后裔成才率较高,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山后,地处塞外,应该说是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其移民亦绝少书香门第,何以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名人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以为至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人探讨。
第一,移民后裔兼有两地文化传统的优势。山后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比较闭塞,文化比较落后,但一地总有一地的文化传统优势。山后自然条件差,生存不易,这就容易造就艰苦奋斗、勤劳强悍的传统习性。山后又是内地农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的交错处,又兼有两种文化的优势。山后的居民一旦迁人内地的中原文化区,这里较之塞北,文化比较发达,移民及其后裔经过中原文化的陶冶熏染,汲取其长处,结合本身的长处,形成自己的优势。
第二,客观环境的压力。土著居民对于外地移人的居民,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这对于移民来说,无异是一种压力。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宗族的势力是很强大的,它对于外姓外族,特别是外地的移民,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又是一种压力。移民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图强。经过长期若干代人的奋斗,不少移民的后裔发展成为当地颇具势力的望族,或艰苦力学,成为有影响的学者,例如宝坻县的王氏,“明洪武初,始祖以军功占籍宝坻、居城阴,是‘北王’”。时宝坻城南也有王姓大族,自南方迁来,号“南王”(见乾隆《宝坻县志》卷十七《北渠王君墓志铭》),宝坻“二王”,显然是当地颇具声望的大族,而都是移民的后裔。这种情况。各地皆有。
以上两点,我们从近代中国侨居东南亚、欧美各国移民的生存发展中,也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中国的移民寓居国外,由于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受到所在地的排挤、歧视,比起当地人来,生存的困难,可想而知。但中华民族的子孙,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当地文化的长处,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侨民的后裔,有不少人成为当代世界的著名学者、科学家,有的成为实力雄厚的实业家,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然,近代中国流寓海外的移民,与古代中国各地之间的移民,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其中共同性的问题,无疑对我们是有认识价值的。
①据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一文,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
②据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一文,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
③据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一文,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
④嘉靖《真定府志》卷六,《事记》。
⑤《明史》卷四十,《地理一》。
(本文载魏连科著《文史论集》)
文章分享结束,霸州永乐公墓和从方志族谱考察永乐初年小兴州移民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公主们,你们是否好奇自己的孕育期有多久?又该如何做好产前的准备?孕期究竟分为哪些阶段?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孕期的秘密。从解析孕期的三个阶段,到产前准备的必备物品大揭秘;从应对孕
你知道吗?宫颈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有八种人却不会得宫颈癌哦!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不会得这种疾病呢?今天我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热门话题——八字取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字取名,但是对于它的原理和作用却知之甚少。别担心,今天我会为大家一一揭秘。首先,我们会了解八字取
八个月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何?有哪些重要的特征?这是许多准爸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毕竟,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是一件令人激动又神秘的事情。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八个月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来聊聊关于胎儿发育的话题哦~你是否对自己身体内孕育的小生命感到好奇呢?想要了解胎儿成长的每个阶段吗?那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本文将为
八个月的宝宝早教,是每位父母都十分关心的话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宝宝早教的重要性。但是,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八个月大的宝宝呢?今天我们就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