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8 05 21:13:48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1次
中医谚语包括专业谚语与行业谚语
作为熟语的一种形式,谚语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及意义上的整体性,同时能用简言俗语反映深刻、复杂的道理。
就语言特征而言,谚语一般具有如下六点:
一为精练性。“片言可以明百意”(刘禹锡语),谚语即有如此功用。其用辞简练,短小精悍,与说教式的冗言赘语完全不同。
二为修辞性。《左传》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谚语则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如比喻、对偶、夸张、对比、双关、拟人以及顶真、借代等,把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
三为趣味性。谚语的形式大都工整,表述形象生动。
四为口语性。谚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
五为声律性。谚语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声律美,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其大致和诗句的节奏相似。
六为地域性。谚语的形成,总是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有着相应的文化背景。
中医谚语除上述各种特点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体现出的医理。也就是说,所反映的是中医理论体系视角下的生理观、病理观、辨证观、治疗观及养生观等,需要兼具专业性与科普性。
但它毕竟是一门专业学问,行里行外的理解肯定有所不同,因而中医谚语又可分为专业谚语与行业谚语两类。前者会涉及专业概念与术语,仅能在同行间传播;后者使用的则是大众语言,多在民间流传,如“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秀才学大夫,如刀切豆腐”,又如“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儒林外史》),再如“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活幼心书》),还如描述中医诊病的方式为“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等。
中医谚语遍布理法方药及养生保健
谚语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遍布理、法、方、药及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脏腑经络
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理虚元鉴》);
“经犹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类经》),等等。
病因病机
如“百病生于气”(《素问·举痛论》);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素问·逆调论》);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寒热病》);
“脏寒生满病”(《素问·异法方宜论》);
“虚生百病”(《本草纲目》);
“一息阳气一息命,一息寒气一息病”;
“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源,湿为万病之首”;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底生”;
“酒是穿肠毒药,气是惹祸根苗";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百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等等。
辨证辨病
如“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医宗必读》);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类证活人书》);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伤寒来苏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撑痢疾,饿伤寒”,等等。
治法用药
如“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医学传心录》);
“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温疫条辨》);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妇人大全良方》);
“清肝须降火,清心须豁痰”;
“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通俗伤寒论》);
“宁舍其穴,勿舍其经”(《针灸大成》);
“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伤寒例》)。
又如《景岳全书》引《医诊》谚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养生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论衡》);
“长生要清肠,不老须通便”(《抱朴子》);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冬吃萝卜夏吃姜”;
“早上吃姜,胜似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冬不蒙首,春不露背”;
“日不敞胸,夜不凉背”;
“饭后不洗澡,酒后不洗脑”;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禆神元”;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食多伤胃,愁多伤身”;
“养心莫若寡欲”;
“心不安,病百般”;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
“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等等。
中药
关于其识别,有谚曰“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风;肿节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茎黏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籽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火热,辛辣善温中;咸味能软坚,质重能镇静。”
关于其采收,有谚曰“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半夏南星溪边长,车前葶苈路边寻”。
关于其炮制,有谚曰“知母不净毛,吞下一把刀”“揍打苍术,火燎升麻”“抽心远志,剥皮桔梗”“天麻蝴蝶花,黄芪如柳叶,槟榔不见边,附片飞上天”“逢子必炒”“逢子必捣”,等等。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业内尚有“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明医杂著》)之谚。
中医谚语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众所周知,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其根植于传统文化,总体具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的特点,汉代太医丞郭玉曾有“医之为言,意也”的感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时常见仁见智,各有不同。
另一方面,其又源于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不少内容甚而成为生活常识。在此背景下,一些医者或读书人在习用过程中,会逐渐产生一些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以通俗的语言、以类比的方式总结出来,就形成了中医谚语。
谚语的传播能使玄奥、模糊的中医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进而找到“大道至简”的感觉。多了解掌握这种谚语,其积极的、有益的作用显而易见。
局限
但也毋庸讳言,谚语本身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较为明显的有:
一是以偏概全。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因素,一些谚语表述往往过于绝对化与片面化,常把一些具有或然性的内容以必然性的语气表述,用“无……不”“无……则”等句式,“皆由”“皆属于”等用词。
二是医理不确。有些谚语的内容属于个体感知,主观色彩明显,于医理则未必贴合。
三是推理不当。类比思维尽管可利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有助于理解与解决问题,启发新的思路,提高思维效率,但受限于已知,且过于主观,因而可能会把思维引入歧途。
【舌舔唇炎是怎么一回事?】“舌舔皮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口周的皮炎,常是因为局部皮肤有不适感(或者患者养成的“坏习惯”),患者自觉唇部及唇周皮肤干燥,进而经常用舌
黄贵生老师和他的欧洲诊所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冯婧:请问口周皮炎中医叫什么?黄贵生:被你问着了,我不太懂西医名呢,只懂治病。冯婧:这就是本病的症状
常用口语俗语潮汕话:小到腊搭咚戏!意思:疯到无药可救!潮汕话:无变烧护!意思:就是一件到了他人能力的极限,无法帮忙的意思!潮汕话:四线担!意思:胡乱说话!潮汕话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短语,所反映的是民众的某一方面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为口语化的短句或韵语。中医学中也存在着大量谚语,对中医学的学习与
首先,确保您的Word文档已被编辑和保存。在Word软件中,单击左上角的“文件”菜单,选择“保存”或“另存为”以将文档保存在计算机上。2。登录您的电子邮件接下来
【单穴功用】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
用户评论
我一直觉得中医很有道理,很多老话说的都挺对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听老人说过一些中医谚语,现在看来确实有几分道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谚语让我感觉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博大精深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中医谚语虽然简单几句话,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看看这些谚语里的智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讲究调和身心,我觉得这在现代生活里也很重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中医谚语可以看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平时也注重中医养生的方法,例如食疗、运动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谚语让我对中医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养生方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中医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中医学的精髓是和身体自然规律协调相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谚语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的体质和养护身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后要多关注一些中医养生的知识,让自己活得更长寿健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确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生活质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很多人都应该尝试一下中医的养生方式,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谚语很有趣,简单易懂,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些谚语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对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中医和现代医学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最终共同促进人类健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期待能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