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7 05 01:45:05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4次
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方与药,其区别就在于单味为药,复之为方。这仅仅是就一般意义而言,若深层次理解,则“泛治药味之一般功用者,无论其缀拾多少,只能谓之为药;虽药仅一味,而是在治则指导下施治于证者,皆称之为方。”
所以,药之所以为药,方之所以为方,主要不在药味之多少,而在用药之法度。
仲景用甘草可归纳为强固、监制、缓急、协和八字法度。
01
强 固
甘草的所谓强固作用是指甘草与某些药物配伍,能使其某一方面的功效更突出,且被固化、稳定。
如甘草与桂枝的配伍,后世注家在解释其配伍意义时,多用辛甘化阳来概括。
桂枝性温,本来就具有通阳的作用,这一个“化”字其意何在?原来桂枝得甘草,不仅强化了其原有的通阳作用,而且能把这种通阳作用保持在稳定状态。
桂枝的这种被强化和固化的通阳作用,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
一曰发散。在解表剂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发散,通阳散寒,解表散邪,治外感风寒不论有汗无汗。
二曰壮心阳。桂枝得甘草固化稳定其温通以壮心阳的作用,治心阳不振之心悸不安。若单用桂枝无甘草为佐,虽仍具温阳作用,但其壮心阳作用难以突出且不稳定。
论中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本方若无甘草,那么桂枝的作用或偏向散,或偏向降,难以稳定在壮心阳的功效上。
论中大凡壮心阳的方剂,多不离桂甘配伍结构,如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等。
同样的道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甘草麻黄汤治“里水”,若四两麻黄无二两甘草的固化,就难能以稳定的发汗作用达到治里水的目的。
芍药配甘草,后世概括为苦甘化阴或酸甘化阴。
《伤寒论》第29条云:“……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此即得益于其益阴作用。
若芍药用量独重,再佐以甘草,则突出固化其止痛作用。
论中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均重用芍药配伍甘草以求止痛效果。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之甘遂半夏汤证,“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本证水留为饮,虽有欲去之势,证见自利,利反快,但病机仍在,证见心下续坚满。仲景以甘遂为君,攻水逐饮,伍以甘草。
《神农本草经》云,甘遂反甘草。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云“勿用相恶、相反者”。
而仲景恰恰是用甘遂配甘草,取其相反以求相激而相用,其意即在本条这个“留”字上。
仲景书中“饮”有多种,均为停而不散,滞而不行,无气之“死水”。
而仲景独把本条之证称之为“留饮”,说明在仲景看来,本证水邪停聚,沉痼绉襞,根深缠恋,顽固难除,故一反常规,用甘遂配甘草相反以求激荡,使沉痼缠恋之留饮随激荡之势得以尽去。
甘草在此,意在强化甘遂逐水之力。
02
监 制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属以偏救弊,以求其和。但是用药之道,虽用其偏,但不可以过,过则或戕伐正气或寒热格拒。
所以,仲景用甘草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监制药性之偏激,以求钝化其激荡不羁之偏性,使其更加突出所需求的功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如第29条:“……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本方重用甘草四两,而干姜用量只有二两,但要达到“以复其阳”的目的,所依靠的主要药物是干姜,而不是甘草。
本方重用甘草,其目的即在使干姜守中而复阳,既防其上潜,又防其走表。
又,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比较,在药物组成上只少一味甘草,第61条有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本证先下后汗,误治引起突发的正气衰败,亡阳于顷刻之间,发病虽急,但不属痼疾,故急用姜附大热回阳,以求其力锐效捷。
四逆汤虽有回阳之功,但仲景多用于开辟积阴沉寒以回阳,所以用姜附配以甘草,急中有缓,锐中有柔,一则守中,二则缓姜附走窜之锐气,以防寒热格拒。
白虎汤用大寒之石膏、知母,功在清泄里热,为防其寒中,所以用甘草缓其性,合粳米以护中。
调胃承气汤之大黄、芒硝功在荡实涤热,配甘草缓其性,以防速下,突出调胃之意。
03
缓 急
《伤寒论》中,在症状急迫之际,习用甘草缓急以治标。
论中第158条:“……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干呕心烦不得安”,病机虽然与半夏泻心汤证同,但由于症状急迫,下利以至于“日数十行”,干呕心烦以至“不得安”的程度。
所以,在半夏泻心汤原方的基础上,再加重甘草用量,使之居于君药地位,突出缓急之功。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本证食入即吐,属实热壅阻,积热为火,腑气不通,气不得下,气与火激迫冲逆,故食后旋即冲逆而吐。
方用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用大黄通腑,清热降火,甘草缓急和中,使通下而不致有过。
又,《伤寒论》第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为风湿流注关节,症状剧而急,故用甘草,一则缓急止痛以治标,二则病势顽固,以图缓治。
04
协 和
《伤寒论》在并用寒热反差较大的药物时,佐以甘草以作纽结中介。
寒热不同的药物通过甘草的协调冲和,建立起联系,使方剂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从而能在整体水平上发挥作用。
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剂,药物较多,配伍关系较复杂,寒热并用,以甘草作纽结中介,全方位地联结、网络、总括着每一位药物,使方剂浑然一体。
仲景对甘草的运用,超出了《神农本草经》对甘草的认识。
《名医别录》总结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从中可以追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甘草出没的踪迹。
一味甘草,被仲景运用得纵横融汇,左右逢源。从小处看是一味药,从大处看是一个方。
作为一味药,它在不同的配伍结构中发挥出不同的功效。作为一个方,它体现出的则是内在的法度。
第311条,少阴病,外邪客热咽痛,虚中有实,在此,虚不宜补,热不宜泄,用生甘草清淡之品轻拂以除之,若拂之不去,再加桔梗苦以清之,辛以散之,甘以缓之,这就是后世治咽痛之祖方——桔梗汤。
复方丹参片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备受患者的信赖。主要成份有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复方丹参片是由中药组成的,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然而“是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丹参丹参是一味古老的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生用或酒炙用。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炎症等健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丹参,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
1。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首先重新启动计算机,以查看是否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2。如果没有解决,请卸载输入方法,然后访问官方网站,转到下一个最新版本。3。同时,我们
说起心血管病,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是需要严肃对待的潜在隐患。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数据统计,中国的心血管病人已经达到了3亿人,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地增长中。针对心血
用户评论
甘草好东西啊,一直听说养生能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八字方针听起来很专业的样子,想学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传统的方子应该真管用,希望能详细介绍一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甘草确实有很多功效,比如缓解焦虑和咳嗽什么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生之道,还是要从传统入手,慢慢体会!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个方子能简单易行,方便我每天坚持使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用过甘草茶,感觉确实清凉舒缓,不错的选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imparare 这些中医养生知识真是越来越丰富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药的妙处在于它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八字方针中其他herb是什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使用甘草可以调节身体,增强抵抗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生应该多关注细节,比如饮食、睡眠、运动等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养生讲究“因人施治”,这个方针适合哪些人体质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个八字方针很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甘草的知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大家都能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尝试结合这个方法看看能不能改善我的一些症状。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