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7 22 01:59:49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34次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北碚缙云山公墓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缙云山上一古庙坛揭秘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今年八月,对于重庆缙云山来说,那才是一场大灾,大难和大浩劫的月份。由此,缙云山因持续高温而引起的森林大火,也倍受世人所关注。对于我们这些安居在缙云山下的本地人来说,那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然而,缙云山这场举世瞩目的森林大火之后,则另一件发生在缙云山上的七百多年前的历史悬案,却意外地在这场大火中显露出来了。
这里,我不是去再说那场大火的意义,这里我想说在这场大火中,人们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庙坛。经过本人的现场观察,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发生在缙云山上的,七百多年前的重大历史悬案。这悬案可以说是影响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本人经研究觉得可以揭秘了。
说来话长,让我们的思绪再回到七百多年前,那年正是公元1259年,此时是在南宋末年的时期。雄锯北方强悍的蒙古帝国,借着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无数的滔天气势,在蒙古帝国最高统帅蒙哥大汗的亲自率领下,越过秦岭大巴山,沿嘉陵江而南下,发动了南征灭宋战争。
当时是蒙古铁碲号称十万,他们由宁夏六盘山誓师南下,大军势如破竹,一路南宋关隘守军不是被轻易攻破,就是纷纷投降。蒙军前锋元帅悍将汪德臣所率大军很快就席卷到了合川钓鱼城下。后续大军在蒙古帝国最高统帅蒙哥大汗的率领下,也迅速地到达了嘉陵江边的石子山。三路蒙古大军合围在钓鱼城下,于是否十万蒙古大军将钓鱼城围得像铁桶一样。
然而,让先锋元帅汪德臣和蒙哥大汗深感意外的是无论蒙军劝降和发动无数次强攻,钓鱼城都依然岿然不动。相反,蒙古大军一拨又一拨的攻击都被城里的宋军给打回来了。特别是每天都有大量的蒙古官兵被石砲给击伤,加上雨季来临,蒙军对此山地攻坚战毫无办法。蒙古大军只好经嘉陵江而下撤至缙云山来休整,可蒙军却被当地宋军所袭扰,蒙古大军苦不堪言,度日如年。
雨季刚过,天气放晴,不料很快连日高温来袭。蒙古大军又迫不及待地重新调整,大有非把钓鱼城攻下的决心。可事与愿违,连日高温,重庆进入三伏天。酷暑中,蒙古军中瘟疫兴起,蒙军先锋元帅汪德臣更加着急,他亲率敢死队进攻西门。钓鱼城西门外本是一条壕沟,一面悬崖绝壁,进出西门只有一狭窄的栈道。汪德臣集结重兵率敢死队仰攻,但都进攻西门的蒙军都被西门上的宋军乱石和箭雨给轰下壕沟下,蒙军将士不是被大石砸死,就是被摔死,或是被箭雨射死。壕沟里,绝壁上都是蒙军士兵的血迹,蒙军死伤惨重。汪德臣不但被乱石砸伤,又摔伤,不得已部下将汪帅送至缙云山缙云寺调养。
当时,缙云山成了蒙军大本营,因为缙云山上不但有四五座大寺庙,如缙云寺,大隐寺,崇教寺,崇胜寺,温泉寺,缙云书院,而且还俱备配套齐备的防御设施,更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这对于北方蒙古人来说,缙云山是最佳的避暑地和后勤医院,也是军需供给地。缙云山下的温塘峡又是阻止大宋水军增援钓鱼城的天然关隘,除此之外,缙云山是蒙军出击长江重镇泸州和重庆的陆路关口。
然而,缙云山并没给蒙古帝国带来什么好运。征南先锋元帅汪德臣在合州钓鱼城受重伤后,很快伤口发炎化浓而引起高烧,他最终死在了缙云山缙云寺。汪德臣之死,大大地刺激了蒙古帝国最高统帅蒙哥大汗,他再次失去理智,他像个赌徒,非要攻下钓鱼城,以血洗屠城为他的死难兵士讨回面子。是的,蒙哥大汗手下很多得力将士都是随他参加“长子西征”的勇士,所以蒙哥大汗急于报仇雪恨。
蒙哥大汗又重新调集重兵,想困死钓鱼城内的宋军。然而,让蒙哥百思其不解的是经数月断水,断粮的围攻,针都插不进的钓鱼城竟然补给充足,兵源雄厚,好像毫发不损样继续与十万蒙军耗着。更气人的是钓鱼城内宋军主帅竟然致书蒙哥大汗,说城内粮食堆积如山,想打多久就多久,并专门把城中几十斤重的大鱼送到缙云山蒙军大营来。这下蒙哥大汗更加气恼了,他下令在东门外的小山坡上搭了一座十多米高的瞭望塔,以便每天派人去偷窥下钓鱼城城防情况。
旧历七月的一天,宋军在钓鱼城上鼓声震天,喊杀声嘹亮。蒙哥大汗不由好奇登坛向城里张望,可宋军仿佛是有备而为样,待蒙哥大汗刚登上瞭望塔时,东门宋军立对瞭望塔发射过来密急石炮。当即蒙哥从瞭望塔摔下来,瞭望塔也被炮石砸了个稀烂,蒙哥的随同护卫也鬼哭狼嚎地一同从十多米高的木架上摔下来。
待蒙哥护卫回过神时,他们发现蒙哥大汗已被乱石砸中,已奄奄一息了。钓鱼城外的蒙古大军只好撤退回缙云山大营。当时,钓鱼城内宋军并不知东门城外的蒙军损伤情况。
话说受伤的蒙哥大汗从钓鱼城东门撤退,经合川土场,过金剑山,至温汤峡温泉寺时,蒙哥大汗已成昏死状况,十万大军已成乱成一团。正好,从西征前线下来通报战况的蒙古名将郭侃,他带着蒙哥大汗亲兄弟旭烈兀的西征捷报来的。但他不幸获到蒙哥大汗生命垂危的消息,他亲见此情景深感重大。他与义父史天泽商议,史天泽见蒙哥大汗已薨,急令郭侃返回西征告之蒙哥噩耗。郭侃见此急速返回西征前线报丧。缙云山中的蒙古大军不得不密不发丧,趁宋军还不知情况蒙军大营出事之时,史天泽当急令蒙古大军就向北撤军。
此时,蒙哥大汗驾崩之时,正是农历七月二十七日,新历1259年8月11日。还是重庆暑气最重的时间,连日高温高湿的气候下,蒙哥大汗遗体处置是个大难题。若随军北撤,无保鲜条件,火葬则不利于保密。所以唯一处置就是就地实行绝密土葬。由此,同样,蒙哥大汗遗体处置成了个千古秘密。
目前,有二种传说,一是传说曾有人在华蓥山主峰宝鼎发现过疑是上有蒙古文的墓葬。二是传说蒙哥遗体是被护送到宁夏六盘山某处安葬的,因为六盘山是当年蒙哥大汗南下祭天发兵的地方。实际上,稍微细想下这二条传说都不靠谱,大多是谣传,因为蒙哥遗体不可能放置七八天才处置。就是最近向华蓥山来说,靠马驮走山路至少也要好几天,才能到达海拔为1600余米的华蓥山主峰宝鼎。何况,万一军中泄密被宋军阻截,那更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就此,我认为蒙古帝国的征南先锋元帅汪德臣和蒙哥大汗的遗体是就近在缙云山上掩埋的,而且入土处就在缙云山密林深处。也就是说缙云山上,该有汪德臣和蒙哥的墓地或庙堂。
关于汪德臣和蒙哥的死因,历来争议重点都在蒙哥身上,因为汪德臣是石砲所伤已成定论,无论何种史料记载都是如此。唯一差别是蒙哥大汗之死却有五六个版本的记载和说法,尤其是官方史册上《宋史》和《元史》《明史》的说法,以及地方《合州志》上都不一样,加上外传记述就有三种说法,即马可波罗游记,蒙古西征记等。在民间也有各种文学版本,戏剧上的掺和,就把蒙哥之死搞得很复杂了。
蒙哥大汗之死有:1、淹死,此说蒙哥从钓鱼城撤至温汤峡是坐船失事而死的。2、患瘟疫死的,说重大暑天,高温高热,被蚊子或什么昆虫叮咬,加上军营里密集,很快就流行起传染性疾病来。3、水土不服,上拉肚子下泄,脱水而死。蒙古人不习惯气候,易生病。4、在钓鱼城中炮而死,合川有“喊天堡”地名。5、摔死的,因登高瞭望塔,塔被石砲砸中后崩垮而摔成重伤致死的。6、被宋谍秘杀致死的。7、雨淋生病而死等。
关于蒙哥之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作为正史,史官不一样,结果会不一样的。《元史》可能是明代汉人所书,此时明朝政局稳定,当然可对前朝历史可直笔写出来,但采用史料和文献有别,又已有百多年的时间,可能不一定是准确的。《宋史》可能是元朝汉臣所写,他们要吃饭,不得不顾及“黄金家族”的面子,尤其是蒙哥大汗是窝阔台大汗下令的“长子亲征”的主帅之一,怎么会直书写成阴沟里翻船的败迹呢?所以蒙哥之死的主因在史书上并不明确。至于地方志上多有夸大或传说成分,也难以让人相信。
三、汪德臣,蒙哥会不会葬在缙云山?
我前面从逻辑上认为,汪德臣和蒙哥会葬在缙云山,其主要原因是,他俩死时正是重庆高温和高湿的气候条件下,他俩的遗体无法运回数千公里的大漠草原的蒙古大都和林去安葬,因为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运输工具落后,又无可靠的保鲜和防腐设备。加上战时环境,随时可发生大战,所以汪德臣,蒙哥遗体的最佳处置方法是就地秘密土葬在缙云山。
以上是正常思维范围,但这仅仅是合符汉人的文化传统。那么跳出汉人思维,是否蒙古人的文化传统是否也实行土葬?是否蒙古人祭祖也像汉族那样?
实际上,这里俩人是有点区别的,因为汪德臣,《元史》上说他是蒙古草原上的汪古部落人,出生地在巩昌盐川(甘肃漳县盐川)。我认为,汪家实际上是汉人,或已汉化的蒙古人,也可说是混血汉人。这可从汪德臣的姓氏和出生地看出,也可从汪德臣之父和汪德臣本人以及兄弟的姓氏和字等就可看出,汪氏几乎都是遵汉姓,字辈等列出的。汪德臣父亲叫汪世显,字“仲明”;汪德臣,字“舜辅”;汪世显儿子汪惟正,字“公理。我们就此可看出汪德臣家族完全是汉人,或汉化的蒙古人,汪德臣绝非地道的蒙古人,也非纯正的蒙古人。这个还可从《元史》和《宋史》中看出来。所以我认为,汪德臣的遗体处置会100%的实行土葬,也就是说,汪德臣被埋在缙云山的机率几乎是100%。
依照《元史》上说,汪德臣死后由随军长子汪惟正护送灵枢回巩昌。此时是旧历六月二十一日,重庆气温己入伏天。蒙军要千里跋涉将汪德臣遗体送回故乡,归葬于巩昌盐川是不大可能的。其实,稍有常识就知,暑天奔千里归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战乱期间,道路崎岖,要翻好多高山峡谷和过几条大江,仅靠马驮运尸体,那是相当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史实。
我们再看下蒙哥大汗驾崩时间是旧历七月底,推算为公元1259年8月11日,此时是重庆暑天最盛时间。例如今年,重庆气温平均都在40度以上。蒙哥遗体更不可能运回几千里外的大漠草原里的和林掩埋,所以民间传说,蒙哥遗体是埋在华蓥山区或宁夏六盘山。我认为,都不太可能,一是若埋在六盘山,即使顺利也至少要半月的路程。二是若埋在华蓥山也要几天的路程,这在暑天要保护好蒙哥遗体不腐烂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随大军北撤,于军心极不利的。所以这更不可能远葬。就《元史》和《宋史》中对蒙哥遗体处置,多是直接采用了回避手法,这更令人生疑。
四、缙云山中有无汪德臣和蒙哥墓的传说?
其实,在缙云山中,民间一直有三个传说与汪德臣和蒙哥墓和庙坛有关:
第一个是关于“蛮子坟”的传说。
缙云山民国前,前山属巴县,后山属璧山,清代璧山设有四五个乡场,即五塘(青木关),六塘,七塘,八塘和临江场,澄江场。璧山的缙云山区里都有个传说,说是缙云山森林里有处“蛮子坟”,但却不知在何处。我曾敏感到这里有故事,我问为何叫“蛮子坟”呢?山民给我说,听长辈代代相传说,缙云山森林里埋了个蒙古大官,而且是几座大坟,但是没人知道“蛮子坟”在何处,相传知道的蛮子人都被杀了。
“蛮子坟”?我立想到可能就是蒙古人的墓。蒙宋交战时,缙云山附近并没什么大战。只有在璧山青龙湖云雾山上的铁围寨发生过宋蒙军大战,传说是缙云寺缙云书院的北宋状元冯时行后人所组织的宋蒙大战。宋人把外族军队称为蛮子,蛮子战死后就草埋在山上,但云雾山脉不属缙云山。
宋人心里对蒙古人都很鄙视,如璧山有个著名关口叫凉亭关古道,也是属缙云山山脉尾段。宋蒙在围攻钓鱼城大战时,蒙古大军曾几次分多路从缙云山出兵攻打重庆或泸州,蒙古大军善长大迂回,他们半夜出兵经璧山凉亭关,出奇不意地派兵去攻打重庆或泸州,由于重庆夏天气温高,蒙军常在凉亭关处的悬崖石上睡觉。当地宋民无意中发现此处蒙古大军,并报告给重庆和泸州的宋军。凉亭关悬崖大石,后来就叫蛮子崖或蛮子石了。
缙云山区民间传说中的“蛮子坟”,很可能就是从钓鱼城战败受伤的,退下来送到缙云山医治的蒙古贵族官员。如果结合汪德臣死在缙云山缙云寺,蒙哥死在温泉寺的史料,那么缙云山森林里埋的人就可能是汪德臣和蒙哥大汗。
第二个是涉及到“蒙宋烽火台”之传说,该说的也是在缙云山后山八角池附近。尤其是璧山八塘镇,在介绍当地风情古迹时,特意介绍了“宋蒙烽火台”,说民国前缙云山后山中,曾有几处“蒙宋烽火台”的遗迹。传说宋蒙大战时,后山至主庙的陆路古道附近就设了几处烽火台,最早估计是由宋官方设立的,这种设置是古代传递战乱的预警系统。它包括古庙钟声,古道烽火相联系。一旦有外敌或战乱,当地百姓一听到钟声或见到烽火台的烟雾,当地民众就可躲入寺庙或附近的石寨子中,或森林里。
第三种传说是缙云山后山有片古墓区,有人说是明代的,也有人是宋代的。若是宋代,就有可能说是当年宋蒙在重庆地区大战,特别是从钓鱼城撤下来很多伤员或尸体,为了安度军心,蒙古人特意在缙云山后山中开辟一处“阵亡烈士墓”,由此可见蒙古人还是很重视军队士气的。有传说民国前,“宋蒙烽火台”和古墓区的遗迹都在,但近来搞开发和土煤窑关闭,那几处都荒凉得无法寻找到了。
五、缙云山中汪德臣和蒙哥墓揭秘
也许我能揭开这个秘密,但却不能让人信服,为什么?因为蒙哥大汗之墓应属帝王级的皇陵,汪德臣之墓也应是大墓级,无论怎样都应有权威性的随葬品或镇墓神兽之类的证据在。可遗憾的是缙云山中蒙古帝国决策人物,他们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理他俩的遗骨,因为战乱,又不属蒙古人的长期生活地区,他们都不可能有正常的方式来举行国葬。蒙古人也只能将二人遗体秘密掩埋。这如同蒙古人所崇敬的大英雄成吉思汗一样,他没有正式的陵墓,人们也无法知晓大汗陵墓的位置,以及它是否有随葬品。即使有人偶尔找到某个坟茔,他们也不知它是某大人物的遗骨,所以它们可能永远是个秘。
今年,缙云山一场意外大火却让这个秘密被重新暴露出来。因为在这场大火中,救灾挖掘机所开辟出来的隔离带,又意外打开了这个疑似蒙哥大汗或汪德臣的大墓或庙坛-角。这就是在隔离带原森林悬崖处,挖开了一处奇怪的庙坛。这个庙坛经数百年来,从无人提及过,也无任何史载。同样,使人联想起来,缙云山疑似宋代古墓的有四五处之多,然而从没有人联想起,它们是否与当年蒙古显赫人物有关的墓茔?
这庙坛的外型构造非常奇特。庙坛点坐西朝东,背堡石崖呈圆拱型,仿若一个天然的蒙古大帐。祭祀主坛两面分列二个石窟,一左一右,石窟里只有主尊石雕像。该石窟内奇怪的是并不是佛像,因为大多佛像都是一主二侍,但该石雕像只有一位无头主尊像。显然,此庙坛祭祀的并不是佛家神像,也不是土地庙,土地庙是二位座像一男一女。
此庙坛另一可疑的是主祭坛中央无神像,只有焚香的炉坑。整个庙坛下面是长约三十米,高约五米的条石高坎,此石坎像是代替土堆。高石坎里是否是埋遗骨的墓穴?庙坛右方有二块墓碑,估计是刻录墓志铭的碑,但火烧和挖防火隔离带,此庙坛早已面目全非了。我因此怀疑,此庙坛疑是汪德臣和蒙哥的庙坛地。因为这墓陵风格与汉人墓陵大不一样。没有神道路,神道亭,祭拜台和蠱,以及正对的高堆黄土的墓堡。
要揭开这个谜团,我得从一个当地民谣说起,这民谣日:“汪半槽,王半槽;陈丁丁,罗点点”。这民谣仅流行于缙云山中段毗邻区的山上,原来缙云山上,有一个山槽,槽囗头在青木关,槽尾在歇马虎头山石坝子。槽两边是属缙云山南北走向的山岭。山岭下东面属北碚歇马,沙坪坝凤凰桥和青木关。西面是属璧山的六塘,七塘和八塘。缙云山虎头山槽口,北碚段都属于虎头村,整个虎头村或槽口现大概有二三百余户山民。虎头村有一半人姓汪,也有一半姓王,只余几户人家姓陈和姓罗。
就是这个虎头村,我走访了下,并大幸的是我找到了汪姓族谱,初翻阅时我感到很失望,因为并不合我的逻辑推理。但令我蹊跷万分的是:为何偏偏疑是有汪德臣,蒙哥墓或庙坛的地方却出现了这么多的汪姓人家和王姓人家?我走访时听老人说,该地曾有二个大祠堂,一座叫天台寺的古庙。一个汪家,一个王家,而且我前几年曾见过这大祠堂。我仔细查阅史料和反复研究推敲,我才恍然大悟,我差点被汪家族谱所误导了。
缙云山歇马虎头山所谓的汪家和王家们的最早先祖并非是湖广填川的移民,他们是真正隐居下来的,专为汪德臣和蒙哥大汗守灵的家族。这就说明他们在缙云山的先祖是蒙古人,或是汉蒙混血的后裔,现也可说他们早已是完全汉化的蒙古人了。
这个我有充分证据说明,而且还是个漫长的历史故事。这个得从蒙古姓氏中的汪姓,王家和罗姓偏姓说起。原来汪德臣出生地,古称是叫巩昌盐川,汪德臣之父原是宋朝时辽国边关将领,辽国后被金国和北宋联军灭了。汪德臣父归顺于金国,他又成了金国的重臣和边关将领,显然汪家是官宦贵族之家,也可说是汪家世代为贵族人家。不久,蒙古大军又联宋灭金,汪家摇身一变又成了蒙古贵族。实际上,汪家所处的家乡历来属汉朝边关地,自然汪家早已完全汉化了。当中原战乱时,巩昌频繁被外族所统治,但无论如何这边关地带仍属汉文化区。
蒙古帝国兴起时,这边关又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以及其它外族杂居地,所以很难说汪家到底是属什么族。当蒙古帝国完成征服金国后,为拉扰汪家,搞出了个什么“汪古部落”,将汪德臣父亲汪世显所管辖的人丁,统统划入蒙古“汪古部落”。实际上,汪德臣一家所有人都有自已的汉字辈序列,如汪德臣,字“舜辅”。显然,汪德臣这字辈的汉意就非常明显了。
汪德臣死后,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称汗,他终于灭了南宋,但忽必烈并没有采用蒙古帝国的国号和年号,他却是采用了正式的汉人国号和年号。忽必烈此举并非毫无头绪,实际上忽必烈称帝,完全得利于他完全接受儒家思想和汉文化。蒙哥称大汗后,就地漠北以南的所有政务和军务都交给了忽必烈,因此忽必烈的重要谋臣和军官都是汉人或汉化了的能臣,尤其是金国,辽国,西夏,西辽等都是汉化和靠儒家治国的高层和精英。
虽然忽必烈是蒙古人,可他接受了儒家思想,建了元朝。元朝建立后,入居中原的蒙古人大都改成了汉姓。连“黄金贵族”的孛儿只斤后裔们也从了汉姓,此时姓罗。而汪德臣后辈自然没变,但从汪姓中多分出了一支旁姓王姓,也就是说“汪和王”姓本就是同姓人家,这在蒙古汪古部落中是个特例。也许这可能是汉人婚姻中,父姓为主的原因,母系旁支去掉汉字三点水,以示属从关系。也就是说同父异母的汪家会有“汪”姓和“王”姓的区别。缙云山歇马虎头山这二支“汪”和“王”,从根上仍是同源汪古部落的蒙古人。
显然,缙云山歇马虎头山汪姓和王姓的始祖应该说就是汪德臣的后裔,这从血源上说清了他们汪姓和王姓的来历。汪德臣死时只有三十六岁多,还不到三十七。按《元史》记载,汪德臣育有六子,都有名有姓,官职记载。汪德臣死在缙云山时,他的长子有十七岁。史书上说,他扶灵枢回千里之外的巩昌盐川土葬,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假如汪德臣就地土葬,谁会留在缙云山守灵呢?这个我认为,是就地掩埋后。汪德臣长子汪惟正己满十七岁了,他继续随蒙哥打仗,哪知一月后蒙哥又被钓鱼城石砲击中,不久蒙哥也死了。于是汪德臣长子将蒙哥大汗遗骨与汪德巨一同秘密地葬在缙云山密林里。
蒙哥大汗死后,汪德臣长子不得不随蒙军北撤。这支北撤蒙军在汉将史天泽的策动下,大部投奔了忽必烈。尤其是原北辽,西夏、南宋和金国的汉化降将们,他们几乎都倒向了忽必烈部,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忽必烈的军事实力。也就是说史天泽所率领的蒙古帝国的汉军,辽军,金军,西夏军,西辽军等汉化军都不愿北撤了,他直接归顺于忽必烈统领。这实际上,这是蒙古帝国的二次分裂,因为无儒家思想和无汉文化的蒙古国,他们本性是游牧民族,他们无法与有儒家思想汉文化的农业民族相融合。汪德臣死后,他六个儿子与史天泽等一样全倒向汉化思想重的漠南忽必烈,他们都拥立忽必烈为大汗。
蒙哥大汗死后,真正回到大漠草原和林蒙古大军很少,其中蒙哥大汗有五个儿子,他们大多仍在大漠草原上,受传统的大漠生活影响,蒙哥儿子却回到草原上支持阿里不哥称汗,于此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亲兄弟为争大汗位,俩兄弟互相残杀起来了。原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即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互相攻击,使得“黄金家族”再次解体。第一次解体是成吉思汗逝世后,四个嫡子走向分裂,长子术赤与二子察合台结仇,长子与幺兄拖雷结盟,二子与三子窝阔台结盟。三子窝阔台称汗后,传子贵由称汗,“黄金贵族”再次分裂,术赤系与窝阔台系的贵由分裂。当蒙哥称汗后,“黄金家族”转向拖雷系。蒙哥大汗死后,拖雷系再分裂,直接造成四大汗国走向敌对,最终使蒙古帝国走向了分裂。
忽必烈灭掉南宋后,汪德臣之长子已厌倦打仗,他主动请求辞官为民回到缙云山来给父亲守灵。也许真实的故事会更精彩,又过了五六十年,重庆被明玉珍所率领的反元红巾军占领,重庆成了大夏国都。整个四川和重庆又回到汉人的手中。定居在四川和重庆的蒙古人的后裔们不得不接受的汉人姓氏,以保护自已的子孙后代。或者残留下来的蒙古人大多己被汉化了。当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攻入元大都时,大元帝国灭亡,蒙古贵族残余逃向北方,史称北元。
这支汪德臣余脉渐渐汉化成了普通百姓,他们不愿再提自已是蒙古汪古部的故事了。同样如此,蒙哥后裔更换了“黄金家族”姓氏,将“孛尔只斤”改成了汉人罗氏。也许又过了十几代人,淡化了的事被忘却了。
那么蒙哥大汗会有后裔留到了缙云山吗?这个也是个绝秘故事,但歇马汪家大院的土地名则把故事勾勒出来了。原来蒙哥大汗死后,蒙哥下面的三兄弟为争大汗位而变仇人了,他们不惜兵刃相见。蒙哥下面有三个兄弟,老大叫忽必烈,老二叫旭烈兀,老三叫阿里不哥。蒙哥大汗南下灭宋时,他令阿里不哥坐镇蒙古帝国本部和林(守灶),忽必烈率中路进攻南宋,旭烈兀则率大军西征黑食国等。
蒙哥南下时,令他没想到自己会挂,所以他没下诏谁会为大汗人选。这就为内讧埋下了隐患,蒙哥死后,政局混乱,三兄弟都有十多万军队,以致于忽必烈在汉臣,金臣等扶持下,他匆忙在元大都称汗。阿里不哥在蒙古传统宗王的支持下也在和林称汗,远在西征前线的旭烈兀本率军东归争汗位的,可他在途中听到二位兄长已宣汗位,就决定自立为王汗国,不再东归。金帐汗国与旭烈兀闹翻互相残杀起来。钦察汗国也与窝阔台汗国打起来,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也互相杀起来。虽然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灭了南宋,但此时蒙古帝国早已分崩离析了。
蒙哥大汗驾崩,使他五个儿子六神无主,他们只得一捧大印回返还大漠和林的,他们一度支持阿里不哥争大汗位,当他们见阿里不哥被忽必烈给打败,据史载,他们中一个儿子只得在石坝子处投降了忽必烈。忽必烈善待蒙哥儿子们,他依然封许王位给他们,于此这石坝子地名成了保护蒙哥儿子的吉祥地。蒙哥另一儿子投降到了忽必烈后,在一次率兵征战中又反叛忽必烈,最后兵败被抓,忽必烈仍没处置他,只是将他发配到南方。也许缙云山中为蒙哥守灵的就是这二个儿子中的一人。
元朝灭亡时,为避朱元璋剪灭,他们与汪家结亲一同逃至于缙云山。歇马虎头山这支罗姓人家就是元朝改为汉姓的蒙哥后裔。现歇马虎头山汪家大院地名石坝子,就是蒙哥儿子转投忽必烈的幸运地名,所以当汪氏先祖到达缙云山时定居时,他们将甘家槽槽尾取名为石坝子。
由此,可看出蒙哥大汗之死,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但蒙哥究竟埋在何处一直是个重大秘密。今年,缙云山一场森林大火震惊了全世界,眼看火势将向缙云山核心区蔓延,为保护缙云山。广大消防官兵与志愿者一起筑起了一道英雄长城,他们以决胜之心挖出一条隔离带档住了大火。就是在隔离带转弯悬崖处,挖出了一座庙坛,大火被英雄们浇灭了。
本人因在外地避暑,没有赶上这场惊心动魄的灭火战斗。事后,为敬仰灭火英雄,我来到了隔离带。我惊奇地发现这庙坛是用条石砌筑的,庙坛主祭台两面有简易石窟,一左一右,石窟里有尊无头佛像(疑是汪德臣和蒙哥的神像)。庙坛背面是巨石堡悬崖,石堡上还有很多石楔槽,显然是有木方插进去的庙顶屋架。我立联想到此处若不是挖掘机开挖隔离带土石方而破坏了它的原生态,这儿是林木茂盛的原始森林区。谁会想到这悬崖绝壁的密林深处,竟然还有一个古庙坛。这个庙坛从来没在《缙云山志》《北碚志》《璧山志》中出现,这儿难道就是传说中说的“蛮子坟”?是缙云山中密林里的汪德臣和蒙哥的墓地?
其实,己有一些好事者专程前来观察这古庙坛,他们中有人提出了很多质疑说法。
其中之一是说该庙坛主祭石坛新鲜,没有七百年的风化历史。对于此,我解释为,正因为歇马虎头山上有汪氏,王氏,罗氏大家的后人在,他们才有可能不停地翻修此祭台。主祭台石料与高垒坎石的风化年代和程度是不一样的。由此,可判断出庙坛主体的石料风化是有几百年的。
质疑之二说,这不过是个没修几年的观音庙吧了。此说大谬也!观音菩萨石窟是佛家格式。缙云山有二座摩崖石窟是上了文物名录的或上了《北碚志》的,显然,这庙坛不是什么佛坛。观音石窟是有一主二侍的石雕像,此庙坛根本没有,石房里祭祀对像就一尊无头石雕像,并不是神像,反而看上去是官员或武将,所以我认为这石像疑是汪德臣或蒙哥。
质疑三此庙坛文字是汉字,而且是简写体,不可能是蒙哥和汪德臣的庙坛。我说得很清楚了,当年下葬时匆忙,又是战争中,不可能把墓做得很气派或刻录文字和碑。所以后面加上的字,都是汉化后的字体了。因为蒙古文本身演变也很乱,有古蒙古文,苏式拉丁蒙古文,巴思八蒙文等。对于汉化后的蒙古人早已不能书写和识读了,所以后者只能用汉文来刻录。
左佛房石雕像(可能是蒙哥祭祀像)
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依音改为汉姓
缙云山虎头山上甘家槽有民谣:“汪半槽,王半槽;陈丁丁,罗点点。”此意为虎头山上有半槽人姓汪,半槽人姓王,陈姓人很少,罗姓人更少。汪家人多居槽尾,地名叫石坝子。蒙哥儿子多投阿里不哥叔叔称汗,后阿里不哥被忽必烈打败。蒙哥儿子在某叫石坝子处向忽必烈投降,受到善待,并被封王。同时,石坝子这地名也是汪德臣五个儿子在史天泽的说动下,也在石坝子处归顺忽必列,他们一同灭了南宋,建立了大元帝国。蒙哥儿子以石坝子之名为转运福址,所以歇马虎头山也有石坝子这个地名。
注1,原蒙古帝国南征先锋元帅汪德臣乃是蒙古汪古部,实是汉化的蒙古人,元代后改汉姓为汪(嫡系)或王(庶系)姓。由此可证明歇马虎头山汪姓和王姓最早始祖是蒙古人(汪德臣后裔)
2、成吉思汗余脉“黄金贵族”,按部落名为姓,成吉思汗全称为“孛尔只斤?铁木真”,蒙哥大汗全称为“孛尔只斤?蒙哥”。元代后,蒙古姓氏译音向汉姓靠拢,蒙哥后辈依音傍汉姓叫“鲍,包,搏,宝,罗”等,刚好歇马虎头山有罗姓,说明很有可能有蒙哥后裔在此。
以上是我所收集的证据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当然,也许会有意外或巧合。但这种意外和巧合的机率极少,极少,因为缙云山上的虎头村,如果山上没有南宋蒙军先锋元帅汪德臣的墓地,没有蒙哥大汗的墓地,虎头村石坝子不可能集中出现汪家,王家和罗家的。也不可能出现汪德臣,蒙哥的后裔在石坝子这地方归顺忽必烈的同样地名的。
歇马虎头山甘家槽堂汪家族谱封面
缙云山歇马虎头山甘家槽汪家大院路标
《北碚志》上世纪八十年代版?大事记中对汪德臣死在缙云山缙云寺,蒙哥死在温泉寺的记载
今年森林大火后,发现疑是汪德臣,蒙哥的墓或庙坛,其外形似蒙古包
缙云山上歇马虎头山槽上一角(汪姓、王姓居多,也有少量的陈姓和罗姓)
缙云山虎头村古道上的摩崖观音石窟
文章分享结束,北碚缙云山公墓和缙云山上一古庙坛揭秘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你有没有想过,宝宝的奶瓶也有排行榜?是的,就像其他产品一样,奶瓶也有自己的排名。那么,哪些品牌的奶瓶能够入选排行榜前10强呢?这些奶瓶都具备怎样的特点和优势?用户对它们又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奶瓶排行榜!相信很多准妈妈和新手爸妈都会对如何选择一款适合宝宝的奶瓶感到头疼,毕竟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最关心的事情
嘿,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哪些品牌的奶瓶获得了世界排行榜前十名?”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世界排行榜?为什么要关注它?不要着急,我会为你一一解答。首先,奶瓶作为婴儿喂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宝宝奶瓶的话题啦!作为新手爸妈,你们一定都了解奶瓶的重要性,但是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品牌中,到底哪些是最受欢迎的呢?别担心,小编为你
嘿,亲爱的宝妈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宝宝的奶瓶选择问题。没错,就是那个每天都要面对的“奶瓶难题”。你也许会觉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其实奶瓶的选择对宝宝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哦
奶瓶是婴儿喂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它不仅影响着宝宝的健康,也直接关系到妈妈们的用心和选择。在如今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奶瓶品牌中,哪些品牌备受妈妈们的青睐?选择奶瓶时,又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