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公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墓资讯

蚌埠西芦山公墓?探访蚌埠李楼鲁山寺遗址

更新时间:2025 07 08 08:15:24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27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蚌埠西芦山公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探访蚌埠李楼鲁山寺遗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这次有关东鲁山考察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大部分读者对我关注支持,非常感谢!但也有不同声音,这对我也是个提醒,总结三点对我的质疑:1、“鲁山”还是“庐山”的名称争议。

2、说我的图片很多是在西鲁山拍的。3、说我胆小不敢爬坡,劝我别骑摩托车了。

我来分别回答这些热心读者的问题:

蚌埠西芦山公墓?探访蚌埠李楼鲁山寺遗址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鲁山”还是“庐山”,我引用一位关心支持我的网友的话:“你说的是对的,而且比较全面,明朝《凤阳新书》和清朝《凤阳县志》记载均为东鲁山和西鲁山。东芦山和西芦山是现在的叫法。还有另一种叫法“炉山”是民间风水师的叫法,意为此二山为明皇陵的护山,因明皇陵立向北方,有此两个炉子护着,不惧寒冷。”我声明鲁山不是我起的,我也没这个资格和机会。地名的称谓多有讹传,叫着叫着就变了。蚌埠长淮的狄郢叫成地郢,怀远鲍集经常被写成包集,昨天去泗县的樊集,看到路边人们为了好认,就写成凡集,这些简化谐音的例子很多。我写文章的主题就是考古探秘,对地名的叫法也是考证网络资料,如有和官方提法有冲突之处,请以官方为准。第二个问题图片到底是东鲁山(南鲁山)还是西鲁山,我想既然我能站在山上看到西边的大明园,东和西清楚了然,我哪敢拿不诚实的图片忽悠土生土长的家乡人?最后一个问题纯属个人能力有限,我就是胆小,没敢把车骑到山顶,我对不住摩托车,对不住那些勇敢的越野车手,所以下山后不久就把摩托车卖掉了。至于还有质疑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何在?是不是盗墓的?我想我自己骑车考察家乡古迹遗存,很辛苦,也没任何酬劳。虽然古代文明的遗存,大多已是破砖烂瓦,多少传说和遗迹,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年轻人知道的还有几个?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的家乡还曾经有这么多古老的文明和人文传说,就是为了宣传家乡,赞美家乡!有读者曾经戏言,蚌埠和凤阳的旅游局局长应该请我吃饭,我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文化,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这些截然不同的声音当然也说明我写的东西还有不少人在看,我在考察的这几年中,受到了凤阳的孙祥宽老人和怀远的高群老师的亲自指导,他们都是大神级的人物!还遇到了太多的大爷大娘大哥大嫂的指路,我对“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句话理解颇深!当然还有无数网友的点赞和支持!我非常感谢!觉得自己的行为虽很平凡,但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考古专业,资料多是参考网上,闲游散记,仅供参考。更没有文学造诣,行文断句,难免牵强。手机记录的只能算是照片,摄影也谈不上。如有高能人士,请绕道而行!人无完人,作为业余考察的个体,资料匮乏,知识面窄,写东西也是白话游记,能力的确有限!如有写得不到的地方,恳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好了,闲话少叙,接着我那天的探索之旅。

鸡棚就在山下,看来要先下山再说。

原路返回,又是一路小跑,太阳已经偏西。

此时此刻,又想起曾经拥有的战马,可惜我驾驭不了你呀!

五点半多了,赶紧下山!下山难度稍小点,但也要控制好车速,小心打滑。玩越野的小伙子们就别看了,毕竟我这年过半百的新手,还真没骑这么重的大车上过这样的山。上回在明光大横山,难度也没这么大。

骑到快到山下的墓地群,我瞥了一眼左边,忽然发现山脚下的麦田里,怎么有尊塑像!

我赶紧停车下来,这地方怎么会有雕像?!

穿过齐人高的荒草和树丛,周围全是墓地,在这黄昏的山洼里,突然看见一个洁白的塑像,伫立在青青的麦地里。这怎么有点不真实,有点超现实的感觉!

那是一块被围起来的麦地,有栏杆我不能到跟前,雕像虽然不是特别高大,但在这荒山野岭的麦地里看见,还是让我觉得惊诧不已!可惜手机远远拉过来拍,效果不行,你看背景是荒山和野树,雕塑站在夕照的麦田里,这和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难道这是一个现代装置艺术吗?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奇葩了,拜完主席像,我骑车想找个人问路,但这荒山里,又是傍晚,到哪问人呢?

有一间森林防火值班室,旁边几间破屋子都没人。

太阳已经很低了,我穿过铁路桥,这时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我见麦地里正好有个小伙在打农药,赶紧过去问路。

小伙儿端着长长的喷雾器,另一头是连着电瓶车上的药筒,这比以前肩背手摇的那种要先进得多,高效省劲!

他有一搭没一搭跟我说话,当我问到鲁山寺,他用下巴示意就在前面山下,让我顺着泥路一直走。

麦田里我俩的影子都拉得很长了,我担心万一走到山里,遇不到人再问,就问小伙要他的手机号码。你说这陌生人照面,他哪里肯给我号码!

我随口问这里是不是大李庄,说我从前在16中教过书。小伙儿立刻问:你哪年在?我说1991年,小伙儿说他也在16中念过书。他紧接着问我叫什么,我的回答让他突然笑起来!

你说这有多巧合,在这黄昏时分的麦田里,我除了看到毛主席,我还遇到我三十年前教过的学生,他居然还能记得我!

我询问他当年的班主任说是张士玉,原先是和老赵老师住一屋,这下气氛立刻变得热烈!师生俩聊过去,聊老师,让人感叹!

他有一次详细地给我讲鲁山寺的位置,主动给我留下电话,这样我遇到疑惑可以问他。我看天色不早了,谢过李学生,他一再邀请我有空到大李庄做客!

隔这来还能遇到我的学生,这书真没白教!再见!小李同学!

快六点了,夕阳开始染色,这时的暖调子看着真舒服!

从这条土路一直走,这条路幸亏是晴天来,如果地湿就完了!

但是下雨天被车碾过的车辙把路拉的只有窄窄的车道能行车,这没点技术非常容易摔车!

我的学生告诉我,这里的雕像是富商来投资,把这块地买下来,准备干养殖的,立个塑像,祈求平安吉祥。

这里有两处养鸡的,这是先过的一处,幸亏狗都拴着,狂叫不止!路边随处都是老坟和墓碑。

我是小心又小心,翻过几道山包,道路上铺满垃圾,我怕扎胎,就把车停在一处稍微平坦点的草地上,准备步行去看看。

山里很安静,夕阳正浓,一切都染上金色。忘却周围的坟茔,此刻的小景反倒让我觉得美好起来!

像在山上找尼姑庵一样,我在找哪里适合建庙。

显然这里曾经是个大塘,可如今已没水了,可能是冬季枯水期。

金色的东鲁山仿佛换了个模样,上次来是绿色的。

可惜鸡棚没鸡也没人。我只好调头回来,我给李学生打了电话,在他的描述中靠我自己的判断了。

我走到大塘的北边,看见一处高台,地上散落不少石块和砖头,我本能地认为这里有学问。

远处还有个鸡棚,算了,时间不允许了。先看看这处高台可有发现,虽然已长满杂树。

当我看到地上的这些青灰色的砖,基本已经断定,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鲁山寺的遗址了。

这些瓦片可能是建筑上的也可能是过去的陶罐。

土坡的侧面也能看到很多埋在地里的砖瓦。这块带有纹路的青砖,就更能说明此处建筑的年代。

越往上走,破碎的砖瓦就更多,可惜都被砸碎了。后来我写这篇文章,向我另外一个在红塔村的学生求证,才知道他小时和小伙伴来山里放牛,经常到此处来玩,那时还能看到青砖铺就的平坦地面。

这个黑色的石块,疑似石碑的一角,可惜没发现碑文。

这些密密麻麻的碎片,不知经过多少放牛娃的敲打,有的小到指甲大小。

网上记载鲁山寺在清末主持叫提文,占地近200亩,那时很大的一座寺庙,难怪老人们说,解放前后,鲁山寺每年庙会,人声鼎沸,香火很盛!

我在红塔的学生还告诉我,他家亲戚从凤阳过来烧香许愿,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我也是反复向他询问,最终确定这就是鲁山寺旧址。原先别人告诉我山里的隧道旁边,我一直以为东鲁山就一个隧道,后来查地图才发现一东一西各有一个,这下脑子里的方位清清楚楚了。

红圈就是鲁山寺旧址。下图是东边的高铁隧道,一不留神就找错了。

这里曾经也被人盖上养鸡的圈舍,这一大片平坦的高地不知以前是几进寺院。

夕阳眼看就要落下,山里的光影已经开始暗淡,如今是寺也不在,僧也不留,只剩下一地碎瓦,还有我长长而孤独的影子!

今天在东鲁山找到了两处宗教遗址,虽然看不到什么遗存建筑了,但也证实了流传甚广的寺庙的确存在,从茫然无知,到不断发现探索,探索求证的过程这就是最大的收获!该回家了,最后上一次骑上我的贫民水鸟,上次在明光说是最后一次骑它出游,那是说出市到外地。这次是真正的最后一次陪我征战山野,下山不久就忍痛卖掉它,我去的这些犄角旮旯,实在太委屈它了。再见!鲁山寺!再见!502X!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公墓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