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公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墓资讯

包公墓地宫遗骨,在破屋子里烂了好几年

更新时间:2025 07 02 00:54:05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78次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包公墓地宫遗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包公墓地宫遗骨以及在破屋子里烂了好几年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亦被称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包公墓地宫遗骨,在破屋子里烂了好几年

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北宋嘉祐八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葬在合肥大兴集。

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财宝。

当他们来到包拯墓地时,从上往下打开了包公的坟墓,把里面的随葬品盗窃一空,后来,又有一些民间盗墓贼钻进被破坏了的包拯墓室内,将里面能拿走的都拿走了。

在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和包家后人重修了包公墓,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并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

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拯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那么,现在的包墓的真墓到底在哪里呢?

当时皇上念包拯的功勋,照顾他的子女在朝为官,后来又赐了一位“恩生”,负责管理管理包公祠、包公墓和有关文物、文史资料,接待来访客人。

包公祠那时叫孝肃祠,包家的人叫香花墩为包墩。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的形势所逼,包公墓不得不重新迁移。

当时省有关领导指派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成立“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对包公墓进行科学发掘。

发掘小组从包公墓周围的小墓开始发掘,没想到挖第一个墓就挖出了一个棺材,两具白骨和两块墓志,墓志已经遭到破坏,但还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

这既让他们惊喜,又让他们感到迷惑,难道这个小墓就是包公墓吗?

棺材里的遗骨是包公的还是董氏的?墓志怎么遭受的破坏?如果这是包公墓,那么还要不要再继续发掘?

正当大家心灰意冷时,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广宏说:“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处,你们没有挖到。”

他的话让发掘小组的人精神又振奋起来,大家一鼓作气在油菜田拐角处挖了下去,果然发现一处规格较高的墓葬。

墓室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拱形顶地宫,地宫宽5米,进深4.8米,面积25平方米。地宫内有放置棺材的砖台,长2.15米,宽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经不见了。

后来,发掘小组对出土的资料考证,发现这处墓葬就是包公的原葬墓。

在距包公和董氏合葬墓不远,发掘前封土高约4米,呈半球形,底部直径约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的迁葬墓,

当时考古人员以为那个封土堆才是包公的真墓,但是当考古人员用洛阳铲打入地底下,发现全都是死土,下面根本就没有墓。

所以考古人员断定那是一个疑冢,是为了迷惑盗墓贼而专门修建的。

那么,以包公的清廉形象和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真有人会对他的墓地下手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认为,包拯虽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但同时也得罪了许多的权贵,他死后,遭人报复也不是不可能的。

考古人员对包公墓地进行全面发掘,共发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

当年,包公的遗骨发掘出来之后,被运至包拯老家肥东文集安葬。

但那时正值20世纪60年代,国内一片混沌,包公遗骨被拒绝公葬,只好又运回合肥。

包公第三十四世孙包遵元在自家的屋山墙头搭起简陋的披厦,将装有包拯及其子孙遗骨的箱子全部搬了进去。

1975年冬,他们又将装有遗骨的箱子运至肥东文集,并于半夜三更偷葬于新建的墓园中,当挖开坟堆时,才发现由11个红陶罐装置的遗骨因为没有密封措施,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遗骨大部分已经腐烂。

目前,留存下来的包拯遗骨,15块被保存在省博物馆,剩下的20块,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时,都放在了包公墓园内的棺木中。

南方有种动物,穿戴它的皮毛可以增强人的性能力

四川出现了僵尸,真相竟如此离奇

影像:日军甲级战犯法庭宣判瞬间,以及绞刑全过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公墓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