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7 18 23:55:21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19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半拉山公墓,半拉山墓地首次发现冢上建筑址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辽宁考古人又一次交出了令学界瞩目的成绩单:首次在积石冢上发现建筑址,首次发现半成品玉料,玉猪龙、玉璧和石钺首次以组合形式出现,单体积石冢发现墓葬及玉器最多,出土石雕像最多……
毫无疑问,在已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朝阳半拉山墓地是继牛河梁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如此多的“首次”和“最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辽宁的历史文化记忆,也为深入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建筑址或为祭祀场所
将中国墓祭礼制的出现时间推至
此次半拉山墓地发掘中最重大的发现莫过于建筑址。
“在此之前,红山文化积石冢上一直没有发现过建筑痕迹。位于牛河梁第一地点的女神庙虽是建筑,但并未建在积石冢上。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积石冢上发现建筑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樊圣英说。
2016年夏天,考古工作者对遗迹进行清理时,发现活动面上有7个保存完好的柱洞。
“建筑址的最终认定有一个过程,因为我们不可能将柱洞在同一时间挖掘出来。”樊圣英告诉记者,柱洞的发掘极为意外。在进入墓地祭祀区清理时,他们最先瞄准的是一些祭祀坑,第一个柱洞就是在发掘祭祀坑的过程中误打误撞发现的。
在发掘祭祀坑的过程中,一位考古队员不小心挖到了旁边的柱洞,当时他们还以为那是另外一个祭祀坑。但是挖到最后,他们却发现这个“祭祀坑”里除了一块大石头,竟然没有任何遗物。
到墓地清理工作彻底结束,考古工作者共挖出了7个没有遗物的坑洞。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坑洞围成一个长方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4.4米,且分布极有规律,三排排列,两两相对。更重要的是,中间那对坑洞底部都有一块大石头。据此,考古工作者最终确定这7个坑洞并非祭祀坑,而是建筑上的柱洞,两块石头则是柱础石。
在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上发现建筑址,这还是首次。震撼之余,考古工作者在对其功能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该建筑是墓地上的祭祀场所,还有人认为是当时的人为先人建的陵寝。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在对建筑址本身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建筑址附近还有不少祭祀坑,因此他更倾向于该建筑为祭祀场所这一说法。
“半拉山墓地祭祀建筑址的发现意义重大。汉代学者曾有‘古不墓祭’的说法,认为汉以前是不在陵墓上搞祭祀的。但在后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战国甚至更早的商代就已出现在墓上修祭祀的建筑。如今,红山文化墓地也发现了建筑址,说明5000年前红山先人就在墓地搞祭祀了,这是一个关乎古代陵寝制度以至中华礼制起源的大发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考证。”郭大顺如是表示。
单体积石冢发现墓葬最多
完整地揭露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墓葬、祭祀遗迹的营建过程
1月10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向全国各大媒体“晒出”了发掘半拉山墓地三年的成绩单。樊圣英告诉记者,在这处规模不是很大的红山文化积石冢中,清理出78座墓葬,这个墓地集中程度惊人。
“在已经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中,还没有一处单体积石冢发现如此多的墓葬,这是第一次。”樊圣英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积石冢不大,清理出78座墓葬,整个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十分紧凑。樊圣英参加考古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但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密集的红山文化墓葬。因为地方有限,墓地的一部分墓葬还出现叠压打破关系,即后来的墓葬建在前一批墓葬之上。
半拉山墓地为何发掘出如此多的墓葬?樊圣英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生活在那里的人群体比较大,二是该墓地使用时间长。
最令樊圣英激动的是,在清理墓葬过程中看清了墓地层位关系,完整地揭露出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以及墓葬、祭祀遗迹等营建全过程。
“半拉山墓地的冢体主要是由黄土在地表之上堆积而成的一个土台,有明显人工夯打痕迹,台面较平整。”樊圣英说,从墓地周边的土壤环境可以看出,半拉山本是一个石砬子山,地表并没有黄土。然而,墓地的冢体却是由黄土堆积而成,由此可以推测,早期的红山人从别处运来黄土修建起这个墓地。
根据冢体地层堆积情况,考古工作者发现半拉山墓地在营建和使用时间上,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变化。
“黄土堆积的土台是早期形成的,而墓地土冢之上的石砌界墙和起封盖作用的积石则是晚期堆积的。”樊圣英介绍说,墓地上封盖的积石主要是由青灰色的安山岩、少量白色石灰岩和黄色砂岩的石块组成,石块个体差异较大,无人工痕迹,堆积杂乱、无规律,但界墙十分清楚,略近方形,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6米。
在冢体北部界墙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形制规整的祭坛,那里是整个墓地的最高点,是在上层冢上,利用石块围砌而成的一座近长方形的黄土台,东西长13.8米、南北宽11.5米。
祭坛和有关遗迹的发现,证明半拉山墓地兼具埋葬和祭祀的功能。在早期,这两项功能分区并不明显,晚期则能明显看到南部为墓葬区,北部为祭祀区。
半成品玉料复原环形玉器制作工艺
对其成分进行鉴定,有助于揭开红山文化玉料的来源之谜
玉器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要出土物,几乎每个遗址都有出土。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十分可观,共有140余件。
“这是在一个红山文化单体冢内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次,而且保存较好、形制规整、制作精美、器形较丰富。”樊圣英说。
在数量众多的精美玉器中,考古工作者最为看重的却是一件半成品玉料。
“以往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都是成品,半成品还是第一次发现。”樊圣英说,在牛河梁的一个积石冢中曾出土过类似于半成品玉料的玉芯,也就是一个圆柱形的玉石,但是并不清楚其用途,有人还曾误以为其是被抛弃的废料,此次半成品玉料的出土矫正了这一误判。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半成品玉料上的加工痕迹,考古工作者复原了红山人制作环形玉器的工艺过程。
新发现的半成品玉料只有体表经过了简单打磨,较大的自然疤痕尚未磨平,保留了原石的整体形状。不过,在玉料的顶面中心处,有一个高出顶面两三厘米的圆柱玉芯,玉芯贴近顶面的位置环绕着一周凹槽,端面有切割留下的疤痕。
樊圣英拿起手边的一个圆柱形笔筒和一支笔,为记者现场模拟环形玉璧的制作。红山人在制作环形玉时,先从玉料的顶面竖向钻出内孔,达到所需深度后,再横向切割,形成玉器毛坯,然后再横向切割掉多余的玉芯。
半成品玉料的发现意义并不止于此,其还有助于揭开红山文化玉料的来源奥秘。此前,考古学界对此进行过讨论,一般认为是从其他地区运过来的。
首次发现环形三耳璧
外形与辽东半岛出土的玉璇玑类似,用途有待考证
在对半拉山墓地出土物进行清理时,考古人员发现玉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特别丰富,有单孔玉璧、双孔的双联璧、三孔的三联璧,单孔玉璧中还有一些外形比较特殊,比如圆角长方形玉璧、圆角方形玉璧等。
“在半拉山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外形极为特殊的环形三耳璧,这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樊圣英说。
通过樊圣英提供的环形三耳璧图片,记者看到环形三耳璧就是单孔圆形玉璧外面带有三个类似耳朵形状的东西。
“这种外形和辽东半岛出土的玉璇玑有些类似。”樊圣英解释说,玉璇玑是稍晚于红山文化出现的一种古玉器,属于玉璧的一种,其在玉器史上存在的时间较长,但出土数量相对较少。
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环形三耳璧的用途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兴趣。由于这件玉璧发现于一个祭祀坑,所以它可能是一种礼器。也有人推测这件玉璧可能是璇玑的原型,可以从璇玑的角度来推测它的用途。然而,目前关于璇玑的用途说法不一,虽然能自圆其说,但都缺乏有力的科学认证和考古依据,因此,这件环形三耳璧的用途仍有待考证。
郭大顺说,玉璧是所有玉器中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从红山文化到清朝一直存在,只不过种类不一样。而红山文化的玉璧很有地域特点,两边薄中间厚,加工起来十分费力,这种制作方式用意何在目前还不清楚。特别是一些圆角方形玉璧,只在北方一些地域出现,可能有特殊的内涵。
关于半拉山公墓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生活百科行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羊奶粉。相信很多宝妈们都听说过羊奶粉,但是对于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与牛奶粉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还有哪三款羊奶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要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宝宝奶粉的话题。标题是“哪一款奶粉最接近母乳?”,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准妈妈和新手爸妈都会有疑惑。毕竟,母乳对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是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宝宝奶粉的话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妈妈们选择给宝宝喂养奶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奶粉和母乳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选择最
妈妈们都知道,宝宝的健康和成长离不开营养均衡的奶粉。但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奶粉,该如何选择才能让宝宝喝得安心又放心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两款备受关注的奶粉品牌——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关于生活百科行业的热门话题——哔哩哔哩的尺度有多大,以及其中令人惊讶的内容。作为一个拥有海量用户和内容的平台,哔哩哔哩在各种类型视频中都有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高音技巧的秘密!你曾经听说过哈昂吗?他可是在生活百科行业中备受赞誉的高手呢!不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一套从初级到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