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公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墓资讯

…Studio系列参数、功能、性能【studio+2.0】

更新时间:2025 09 02 18:30:33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33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Studio系列参数、功能、性能【studio+2.0】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块「画板」是被微软誉为「最强 Surface」的 Surface Studio 2,如今,它已经是微软的第二台一体式电脑了。

初代 Surface Studio 的登场,改变了我对一体式电脑的刻板印象,在手写笔和铰链支架的加持下,这台电脑是生产力工具的同时,也是一块 28 英寸的画板。

▲ Surface Studio 2 上手简评

…Studio系列参数、功能、性能【studio+2.0】

去年 10 月,微软正式发布 Surface Studio 2,这款产品保持了和初代几乎一致的外观,真正算得上是升级的地方不算很多,主要还是在屏幕和性能两方面,看上去更像是微软对 Studio 产品的完善,而并非是升级。

那么,这款被微软称为「最强 Surface」的电脑到底是个实力干将还是浪得虚名?经过一周的体验,我们或许能在从中找到答案。

评测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台电脑的配置:

  • 28 英寸 PixelSense 显示屏(分辨率:4500 x 3000 / 3:2)
  • 英特尔酷睿 i7-7820HQ / 2.9GHz
  • 32GB 内存(DDR4 / 2666MHz)
  • 1TB 固态硬盘
  • 英伟达 GeForce GTX 1070 / 8GB 显存

熟悉的造型,让我的注意力都在铰链上

Surface Studio 2 的外观和初代 Studio 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其相似程度之高,以至于我在官网查阅资料时,还特别留意自己查找的是 Studio 2 而不是 Studio 的资料。

28 英寸的触控屏和主机底座依然采用零重力铰链的双臂连接,由于主机部分在底部,因此 Surface Studio 2 并没有像 iMac 那样有着一个弧形的背部,它就像一个加大版的 Surface Pro,只不过下面「垫」着一个 NUC 主机。

分离式设计让 Studio 2 依然保持着优雅姿态,镀铬加工的双臂也让人自觉地将目光投向这两根支架上。

这方面和初代 Studio 一样,铰链部分依然采用「零重力」设计,所以我只要用手指就能将这块 28 英寸的屏幕「推倒」,然后提起贴在旁边的 Surface Pen,就能开始各种行云流水的操作。

▲ 点击了解 Surface Studio 铰链结构

比如我用手指一「勾」,电脑就能变成了一块 28 英寸的画板;一推,它就变回一台电脑了。

虽然这次 Surface Studio 2 在设计上几乎没有变化,但对于这块屏幕,微软也没有忘记升级。

4500 x 3000 的高分辨率和 DCI-P3 色域为 Studio 系列的屏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显示基础,无论是文字笔画和图像细节上都能清晰显示。

而在这次升级中,微软将面板的最高亮度提升为 500 尼特,与此同时,他们还将面板的色彩对比图提升了 22%。

▲ 使用相机拍摄 Surface Studio 2 屏幕

整体观感上,Surface Studio 2 的屏幕表现依然能处于 Windows 阵营当中「人中龙凤」的水准,同时 3:2 的屏幕比例在应付办公软件、网页时视野也比常见的 16:9 更加舒适。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 Windows 的第三方程序在分辨率方面仍未做到统一适配,非匹配像素的应用和弹窗成为了这块屏幕的一煞风景。

不过尽管这次 Surface Studio 大体延续了前代的优秀设计,但微软仍然把上一代产品受到诟病的地方也保留了下来。

四个 USB 3.0、一个千兆网线接口、电源、Type-C、SDXC 接口和 3.5mm 耳机孔被布置在主机背部,虽然这种背插式的设计在和底座相似的 NUC 上也被广泛应用,但对于我这种面对墙壁的用户来说,背插式设计其实并不算方便。

最能明显体现出来的一点是,在插入电源线后,主机和墙壁之间会有约 5 厘米宽的空隙,这就等于将电脑向前推了 5 厘米。

于是乎我不得不找个不贴墙的工位来放置这台电脑,最终才能拉开我和屏幕的距离。

此外,背插式的接口也不便于外设频繁拔插。譬如在插耳机孔或 Type-C 时,我必须要探起身来寻找孔位,加之庞大的机身体积,这让我感觉就像是把台式机箱移开去插耳机一样。

说到接口方面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检查主机背部的接口时,我留意到初代 Studio 的 PD 接口在 Studio 2 上被换成了 Type-C。

不过,微软并没有在官网上标明该接口是否能支持 Thunderbolt,只标注了它能支持两个 4K 分辨率 30Hz 的显示屏输出,或单个 4K 分辨率 60Hz 的显示屏输出而已。

游戏从来都是 Surface Studio 的备选项

尽管第二代产品发布和初代相隔了两年,但 Surface Studio 2 在硬件上的提升并不算明显。甚至在目前第八代酷睿当道的今天,微软也仍然只为 Studio 2 选择酷睿 i7-7820HQ(第七代)处理器,这种策略不禁让人感觉耐人寻味。

还好,除开处理器这方面看,16GB 内存、1TB 固态硬盘、GTX 1070 显卡依然能让电脑胜任用户交给电脑的大部分工作任务,偶尔你还可以用它来玩几局游戏。

▲ CINEBENCH 20/ GeekBench / 3D Mark

得益于主机内部配备了一块 GTX 1070 独显(另有 GTX 1060 版本),Surface Studio 2 能运行目前大部分 3A 作品。

以 Crystal Dynamics 的《古墓丽影:崛起》和 Rockstar 的《GTA5》两款大型游戏为例,Surface Studio 2 能分别在(2250 x 1500 分辨率)高特效条件下以 58~60fps 和 55~60fps 运行。

所以在游戏性能方面,Surface Studio 2 虽然比不上专业游戏电脑,但也不必对它的表现过分担心,毕竟有标压 i7 和 GTX 1070 这张独显在,大部分游戏它都能够流畅运行。

当然遗憾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 Surface Studio 2 依然没有像 iMac 一样提供快速扩展槽,当我需要升级配置时必须要移开电脑、拆除底座。

此外,由于背部的 C 接口不支持 Thunderbolt 3 协议,因此我们也不能给电脑外接显卡或高速硬盘。

不过 Surface Studio 系列终究不是为游戏而生,娱乐功能只能算是它的备选项,用游戏来衡量它的强弱似乎不太公平。

严格来说,Surface Studio 系列的精髓应该是由 28 英寸的触控屏、贴在旁边的 Surface Pen,以及被称为「设计师鼠标」的 Surface Dial 所组成的触控生态。

在这么一套配置支持下,Surface Studio 2 可以从一台普通的一体式电脑变成一张足有 28 英寸的设计师、画师工作台,这也是 Surface Studio 系列和 iMac 形成差异的核心功能之一。

新 Surface Pen 虽然问世多时,但这次也只是第一次出现在 Studio 系列产品上,新加入的倾斜书写,让这根触控笔具备 4096 级压感的同时,也能担当一根简易的电子素描笔。

体验上,微软已经将这根触控笔优化接近于真实书写体验,基本上用它来标注信息、写字都能表现流畅。但是,Surface Pen 的延迟和抖动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慢速画线时,抖动甚至会导致直线轨迹出现偏移的情况。

将 Surface Dial「贴」上屏幕后,通过旋转和点按的方式就能控制电脑的菜单呼出、选择,转动旋钮就能调整参数。在评测时,我用左手调整参数,右手手握触控笔,基本能免去低头找鼠标键盘的麻烦,这些事交给触屏和旋钮去解决就好。

此外,Surface Dial 能支持的软件并不止于绘图设计类,实际上只要是程序提供微调选项且支持 Surface Dial ,我们都能用旋钮对参数进行微调。

比如 Elephant 这种音乐类软件,我们能用 Surface Dial 来对调音台进行调整。

▲ 使用 Surface Dial 进行「撤销操作」,图片来自:Adobe

当然,Surface Dial 并非支持所有软件使用,只是能做到和大部分主流软件适配。

譬如绘图工具 Sketchable、 Adobe 系列的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等,在不同工具软件下,Surface Dial 会提供不同的功能,同时你也能对它的按键进行自定义,变成比快捷键更快的「快捷键」。

总之,怎么方便就怎么设置。

对我来说,当你习惯了用 Surface Pen 和 Surface Dial,在 Studio 的画板状态下,根本不用低头找鼠标和键盘,专注投入屏幕里的创作。

不过 Surface Dial 虽然能给设计师用户提供不少便利,但它是需要用户另外购买的,而且定价也不算便宜,官方商城定价 958 元。

有没有必要买,关键还是要看自身对 Surface Studio 2 这块「画板」的使用程度,如果是把它当做生产力工具,那么 Surface Dial 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你的办公效率。

它依然优秀,但也依然小众

在过去一周的 Surface Studio 2 评测过程中,有无数位路过的同事都被我工位上的这台电脑吸引到。

个中原因,除了因为我的工位就在茶水间隔壁外,Surface Studio 2 的 28 英寸大屏和特有的形态,都会让人不经意地将目光投向它。

当然,在他们惊叹之余,往往会问我同一个问题:

它和你上周用的那台 iMac 对比,哪个更好?

其实他们会问这些问题也不奇怪,毕竟目前市面上的一体式电脑并不多,仍然坚持做一体式电脑,同时产品知名度高的也就只有苹果和微软寥寥几家。

不过对我来说,iMac 和 Surface Studio 2 虽然相似,但简单的对比其实并不能分出胜负,毕竟它们搭载的平台和配置都不同,就像一个是力量型选手,一个是敏捷性选手,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微软给 Surface Studio 2 的定位是一个设计类的生产力工具,它有一块 28 英寸的触控屏,同时铰链支架也能让它在「电脑」和「画板」形态之间灵活切换。

而电脑所附带的 Surface Pen 虽然体验上不如其他专业手写笔产品,但它依然为 Studio 提供了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果你不是用它来画画,你也可以用它给截图做标注、记笔记等等,在会议上它也能起到最直观的展示作用。

其余诸如显示优秀的触控屏、颇具特色的绘图套件、可调节的铰链支架、英伟达的 GTX 独立显卡,这些特性都让 Surface Studio 2 成为目前 Windows 阵营中处在第一梯队的一体式电脑产品。

尽管微软在广告上或多或少地将 Studio 定义为设计者的生产工具,但在这些配置下,它的使用者其实并不局限在「设计」这一行业。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音视频处理平台、一个图像工作站、一个 Windows / XBox 游戏站、一个简易的家庭影院……这或许才是微软把它命名为「Studio」的真谛——多功能的私人工作站。

不过即便 Surface Studio 2 在功能上能胜任我们大部分的使用需求,但其高昂的定价和颇为保守的配置,仍然是这款产品在市场发展的羁绊。

于我而言,微软在该激进的地方选择了保守。更关键的是,这台电脑是 Surface 的最高规格产品,在接近三万元的定价和「专业生产力工具」这个标签前,保守的配置策略实际上对一款 Windows 阵营产品并不有利。

毕竟即便是一向以万元起步的苹果 Mac 产品线,在三万元的预算下,你也能买到一块酷睿 i9 处理器、16GB 的内存、1TB 的 SSD 和一块 27 英寸的 5K 显示屏。甚至即便是用上英特尔「至强」CPU 的标配 iMac Pro 也仍然比顶配 Surface Studio 2 要便宜 700 元。

所以,尽管 Surface Studio 2 无论是功能还是体验都处于 Windows 阵营的第一梯队水准,但三万元的起始价和中庸的配置就像这台电脑的枷锁,使它依然被局限在小众消费群当中——它很出色,但仍然只适合小部分人。

地表最强Mac Studio来了!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用国补的新Air

不知啥时候起,苹果也是学会炒热度这一手了。

本来举行一次发布会就能讲清楚的东西,现在一定要拆分成三四次独立的产品上新,去年下半年那一波iPad mini 7、M4 iMac、M4 MacBook Pro和M4 Mac mini的秋季新品连发还没过去多久,我们又迎来了iPhone 16e领衔的春季新品三连发。

当然了,那肯定还是比不上国内厂商,为了炒热度,一款新产品的发布硬是要拆成“工程机先上手”、“后置模组曝光”、“产品配置泄露”、“拆分卖点解析”、“发布会预告的预告”、“新品发布会的预告”,让人真的有够不知所措的。

言归正传,昨天晚上,小雷好不容易赶完了当天的稿子,正准备美滋滋下班,打开我的《怪物猎人:荒野》进行一波酣畅淋漓地观月刷珠时,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条消息:

苹果发布新款MacBook Air和新款Mac Studio。

(图源:苹果)

这消息吓得我赶紧把手柄扔一边看了眼手机,哦豁,还真发新产品了…

这次新品发布的方式和前些天的iPhone 16e、新款iPad一样,没有发布会,直接上架官网,并附有一个短片可供观看。

考虑到大伙可能对这两款产品还有些疑惑,所以接下来就又该由我来带大家捋一捋了。

首先是主力选手新款MacBook Air

新款MacBook Air最大的变化要属“换芯”,象征着Mac全系正式进入了M4时代。

升级后的Air配备了10核中央处理器和最高10核图形处理器,除了最低配的13英寸版本,基本上全系都用上了满血版M4芯片,与同样搭载M4标准版的 MacBook Pro和Mac mini对齐。

尽管在散热配置上有些不同,但是根据此前国外网站的测试,用上了台积电N3E工艺的M4芯片,在晶体管数量和主频上均带来了可观的提升,满血版M4芯片对比满血M3芯片的单核提升约20%,多核提升约30%。

(图源:雷科技)

当然,如果你选择丐版的话,那两者之间的差距其实不大。

另外,新款MacBook Air也首次支持光追,图形处理能力有了更强的升级。

为了迎接Apple Intelligence,新款MacBook Air的起步RAM也从8GB升级到16GB,但是RAM最多还是只能加到32GB,并没有像Mac mini那样支持到64GB RAM,显然苹果认为两者面对的工作需求还是不同的。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这一代目前可以看到的升级点,就这么多。

你能选择的存储容量最高仍为2TB,接口也依旧是老三样:MagSafe磁吸充电口、一个3.5mm接口,两个USB-C接口则和MacBook Pro一样升级到雷雳 4,然MacBook Pro摄像头的自动居中和桌上视角功能也下放了。

这最重头戏的Apple智能,目前依旧是「预备好」的状态。

(图源:苹果)

就现在这悄无声息的情况,真的是天知道什么时候能准备好。

不像新款iPad Air,这次新款MacBook Air虽然壁纸没换,起码在配色上还有有点新东西的,新增的天蓝色和之前的午夜蓝根本就是两个极端,前者看起来沉稳商务,后者则有一种清新低调的美,更适合活力满满的年轻人。

不过价格这块,也算是有一个好消息吧。

新款13英寸MacBook Air起售价7999元,新款15英寸MacBook Air起售价9999元,对比前代全系分别降价1000元和500元。

莫非消费降级的风吹了这么久,总算是吹到厨子这里来了?

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记住新款MacBook Air将于3月7日上午9点接受预购,3月12日发售。

时隔2年,苹果终于更新了Mac Studio。

待遇也差不多,主要还是芯片升级,这次苹果提供了提供两款配置:M4 Max版本,和全新问世的M3 Ultra版本。

(图源:苹果)

M4 Max很好理解,其实就是去年发布的新款MacBook Pro上面那颗芯片,同样分为高低两个配置,低配14核CPU、32核GPU、16核NPU;高配16核CPU、40核GPU以及16核NPU。

同样的,内存从36GB起步,最高支持选配128GB。

从综合数据来看,M4 Max对比M2 Max的提升还是很显著的。

除了渲染、编码方面的性能提升,M4 Max最大的提升还是在人工智能上面,它拥有号称Apple有史以来最快的神经引擎,配合增大的内存,开发人员可以轻松与具有近2000亿个参数的LLM交互。

当然,更重量级的,还得是后面这颗全新问世的M3 Ultra

依然是熟悉的Ultra Fusion技术,苹果在这里面封装两颗M3 Max芯片,使得硬件参数最高可以达到恐怖的多达32个CPU内核(24个P 核、8个E核)、多达80个GPU内核和一个32核神经引擎。

尽管芯片设计略旧,但这个参数摆在这里,无疑是目前苹果最强的桌面级处理器。

(图源:雷科技)

至于为啥不叫M4 Ultra版本,苹果方面是这样解释的:

(图源:Ars Technica)

事实上,M4 Max芯片本身也没有配备UltraFusion连接器,这意味着M4 Ultra很可能不会面世。

不仅如此,这次M3 Ultra版本的可选运行内存最高达512GB,对比上一代192GB几乎翻了两倍,存储容量最高可达8TB。

512GB的内存,比我笔记本硬盘还大……

如果你是一个重度大模型用户,苹果这边表示M3 Ultra版本Mac Studio理论上最高支持本地部署6000亿参数的AI大模型运行,考虑到中等量化精度的DeepSeek-R1 671B也就212GB,顶配Mac Studio有望能够本地部署满血版DeepSeek-R1。

(图源:Hugging Face)

这规格,我都想问问苹果是不是要取代服务器市场了?

外观方面,苹果依然延续极简理念,直接沿用了上一代机型的设计。

接口方面,这次全部升级雷雳5接口,传输速率达120Gbps,比雷雳4快3倍,M4 Max版本搭载4个雷雳接口和两个USB-C接口,而M3 Ultra版本更是搭载6个雷雳接口。

不赖,让我一个还在纠结哪条数据线是雷电3的Windows用户看笑了。

至于价格嘛,M4 Max丐版16499元起,顶配M3 Ultra直奔108749元。

(图源:苹果)

你没看错,是六位数,比上一代顶配整整贵了4万块。

至于你说值不值?

有需求就值,毕竟512GB统一内存的设备仅此一家,性能到这水平的更是别无选择。

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记住两款Mac Studio将于3月7日上午9点接受预购,3月12日发售。

还记得2020年底,苹果M1芯片初次登场,彼时,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大数据、云计算和元宇宙。

四年过去,Vision Pro惨败,元宇宙成了泡影,AI成了目前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俗话说得好,这群众的话题永远与产品息息相关,苹果也很自然地搭上了AI的顺风车,iPhone 16e、新款iPad Air、MacBook Air和Mac Studio自不必说,加上去年已经更新的iPad mini、MacBook Pro、Mac mini和iMac产品,从消费者级别到专业级别,苹果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面更新,显然已经为进入AI时代做好了准备。

哦对了,新款iPad标准版没有,因为它不配。

(图源:苹果)

此外,目前国内暂时也是用不上Apple智能的,产品页面上那个“为Apple智能预备好”看着多少有些搞笑。

这时候呢,价格的优势就出来了,即使对于目前还无缘Apple智能的国内消费者而言,升配又降价的新款MacBook Air,加上诱人的国补,足以使其成为近几年最诱人的MacBook Air产品——甚至可能是市面上最诱人的轻薄本产品

只要你不嫌弃MacOS的话。

而新款Mac Studio,甚至不应该由我来给出什么购买建议,反正也没人会因为好看买它,只要它足够好用就够了,那简单粗暴的硬件参数,放在有需求的专业人士眼中就是最好的宣传语。

RTX Studio加持,体积不到6L的迷你工作站剪辑渲染全HOLD住!

索泰Inspire Studio SCF72060S设计师PC深度体验

规格参数

产品型号:索泰Inspire Studio SCF72060S

处理器:Core i7 9700

内存:32GB DDR4

硬盘:512GB NVMe SSD

2TB HDD

显卡:索泰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网络:Killer Wireless-AX 1650无线网卡+蓝牙5.0

1000Mbps Killer定制网卡

1000Mbps有线网卡

视频接口:3×DP 1.4

1×HDMI 2.0b

电源适配器:330W

体积:225mm×203mm×128mm(5.85L)

操作系统:Windows 10 64bit 专业版(待定)

参考价格:13999元起

随着5G网络的兴起,视频社交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更多的用户也加入到了内容创意设计工作者行列中来,而这就对数字内容生产力工具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设计师PC的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而GPU图形技术领军者NVIDIA则利用GPU计算能力远超CPU的优势打造了专业设计性能更加强悍的NVIDIA STUDIO与RTX STUDIO解决方案,作为NVIDIA主力合作伙伴的索泰也在此方案基础上推出了Inspire Studio系列迷你设计师PC,为专业设计师们提供了高效而易用的选择。

为何选择NVIDIA STUDIO系列方案?因为GPU比CPU更高效

可能不少用户会觉得专业设计类软件最依赖CPU的性能,确实在早些时候,各种专业软件的后期渲染输出中CPU确实是主力,不过,现在这个看法已经和事实不符了。

GPU与CPU两者在专业设计中的不同,体现在它们处理任务的方式不同。CPU由专为串行任务而优化的核心组成,GPU则是由数以千计的更小、更高效的核心组成的大规模并行架构(专为同时处理多重任务而设计)。因此,在并行处理特定数据的时候,GPU要比CPU高效很多。

CPU基于低延迟设计

GPU基于大吞吐量设计

同时,随着游戏市场需求的引领,GPU不但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支持越来越复杂的运算,可编程性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单精度浮点处理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目前主流的GPU都采用了统一架构单元,大大的扩展了应用范围。以NVIDIA显卡为例,其搭载了CUDA通用并行计算架构,该架构让GPU可以参与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同时开发起来难度也不算太大。所以,现在已经从单纯的CPU计算时代开始逐渐转向GPU辅助CPU计算的时代,GPU在3D渲染、视频压缩编码、图像处理、流体力学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性能、可靠性、价格、应用兼容性和品牌这五个维度中,性能是影响创作者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可靠性位列其后。而创作者计划升级的主要组件里面,GPU和内存则位列前两位。GPU已经越来越受到创作者的重视,因为在处理器性能相同的情况下,GPU可以有效地加速专业软件的效率,让设计工作更加高效。

早些时候,苹果电脑曾经是创作者的首选,而现在创作者却开始逐渐离开苹果,选择传统的WINDOWS PC。这除了相关专业应用软件在WINDOWS上的升级速度越来越快,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传统PC在硬件的选择上更加灵活,显卡的搭配更加丰富。通过NVIDIA显卡的CUDA架构,创作者可以更快地渲染和输出作品,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NVIDIA最新的图灵架构GPU除了拥有优秀的游戏性能之外,在专业创作领域也有巨大的提升。其搭载的硬件级实时光线追踪RT Cores,不但在游戏中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光线追踪特效,其高达每秒百亿级的光线计算能力还能支持专业应用软件中的光线追踪效果渲染,从而真实地重现光线、材质阴影和反射,让艺术家们可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优质的渲染效果,从而创作出更加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对于创作者来说,完成一件创意内容的设计制作,通常只有20%的时间用于创意,80%的时间会浪费在重复操作上,极大的浪费了时间。而搭载图灵架构的NVIDIA RTX显卡拥有新一代RTX 张量计算核心,能够为人工智能推理提供高达10倍的计算能力(相比上一代)。而诸如填充像素、提升分辨率、照片增强、颜色匹配、人脸标记等耗时和重复性的任务也可以经由专业软件交给人工智能来处理,帮助创作者节省宝贵时间,专注于创作。

随着松下视频机S1H的出现,视频微单也从4K时代跨越到了6K时代,6K视频编辑给整机性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RED RAW格式的素材中大量的原始图像信息带来了极大的计算量,在过去,它需要工作站级的高配置才能满足剪辑的要求,而在NVIDIA RTX显卡的帮助下,在REDCINE-X PRO中就可以利用GPU进行加速实时回放和预览高分辨视频,让个人电脑也能剪辑RED RAW素材,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不过,有了强劲的硬件,还得需要适配的软件来发挥效能才行。因此,NVIDIA为创作者特别提供了NVIDIA Creator Ready驱动,现在已经升级成了全新的NVIDIA Studio驱动,为使用创意应用程序的艺术家、创作者和 3D 开发者提供最佳性能和可靠性。Studio Driver 针对多应用程序创作者工作流程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并针对 Adobe、Autodesk 等顶级创意应用程序的多个版本进行了测试,带来工作室级别的性能和可靠性。

这些创作者熟悉的应用都支持NVIDIA GPU加速

NVIDIA Studio驱动还为旗下消费级显卡包括GeForce及TITAN产品线带来了30位(10bit)色彩的支持,让图像显示不会出现因色彩深度低导致的色彩断层,图像色彩显示更加平滑。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显示器面板由8bit跨越到10bit,创作者可以使用NVIDIA Studio驱动获得更加优秀和准确的色彩显示效果。

可以在GeForce Experience中快捷地切换驱动模式

与Game Ready驱动每2~3周更新一次的频率不同,NVIDIA Studio驱动的更新周期没有这么频繁,因为对创作者来说稳定性是除开性能又一个重要的部分,再加上创作软件的更新周期本就不频繁,而NVIDIA Studio驱动程序的更新也就保持与这些软件的版本和功能更新频率一致。目前创作者可以通过NVIDIA官网直接下载Studio驱动,也可以通过也可以通过GeForce Experience选择\”驱动程序\”选项卡中的Studio驱动程序选项进行下载。

总而言之,目前搭载GeFore RTX系列显卡的设计师PC,能够为用户提供比普通PC强很多的渲染性能,无疑是最高效、最经济的专业设计生产力工具解决方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全面了解配备RTX强力显卡的索泰Inspire Studio迷你设计师PC吧。

迷你身材+强悍配置,高效与便携兼得

索泰旗下的ZBOX系列迷你电脑产品在玩家中的口碑相当不错,而这一次推出的Inspire Studio则更加有特色。和之前偏重极致小巧而采用移动平台配件的ZBOX mini系列不同,定位高效生产力工具的Inspire Studio更注重强悍的性能,因此配备了桌面级的8核心处理器与RTX 2060 SUPER显卡(性能达到高配台式机的水平,远远强于性能级笔记本),同时也拥有更为强大的扩展性。不过,就算塞进了这么多高端配件,Inspire Studio仍然将体积控制在了6L以内,远低于一般台式机的30~40L,依然称得上是相当迷你。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小巧的身材,让索泰Inspire Studio非常适合需要性能比设计师笔记本强(达到高配设计师PC的水平),同时又需要较好便携性的应用场景,或者是喜欢整洁桌面的高颜控设计师用户。例如在活动或会议现场需要实时剪辑视频,那么就可以用Inspire Studio接上大屏幕电视操作,效率远高于笔记本,用完之后装进拉杆箱即可轻松携带。

那么,搭配了桌面级RTX 2060 SUPER显卡与8核心CPU的Inspire Studio的散热做得怎么样呢?除了机身顶部全面覆盖散热孔之外,拆机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机身内部为CPU提供了大面积的嵌铜散热器(外加两个智能温控风扇主动散热),同时显卡采用了横置的安装方式,而铝制机身外壳也被巧妙地利用起来变成了超大面积的散热片(机身两侧也各配备了一个静音风扇,一进一出形成高效散热风道),如此一来即便是满负荷渲染或者运行游戏,也能保证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重要的是,还不用担心像笔记本那样长时间渲染温度太高出现降频降性能的问题,Inspire Studio可以和台式机工作站那样一直保持高效工作状态。

此外,Inspire Studio还提供了丰富的接口,首先是3×DP+1×HDMI接口,支持4屏显示,这一点也非常适合需要超大操作空间的设计师用户;其次,它还提供了双千兆有线网卡和无线网卡(市售版为白色WIFI天线),可以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保证设计师用户随时随地下载上传视频和素材;当然,设计师必须用到的读卡器Inspire Studio也是提供了的,其他诸如6×USB 3.1(包括1×Type-C)也方便用户外接各种数码设备和高速移动存储设备。

接下来我们就用实战测试来考查一下Inspire Studio的性能表现。

实战测试,专业设计用GPU加速要快很多

作为专为设计师打造的Creator PC,Inspire Studio在专业设计软件中的性能当然是考查的重点。我们的测试选择了3D设计方面的V-RAY、Keyshot 9,视频转码方面的HandBrake、Adobe Premiere Pro 2019,图片处理方面的Adobe Photoshop CC 2019和超清视频编辑方面的REDCINE-X PRO。我们分别测试了CPU加速与开启NVIDIA CUDA加速两种情况下的成绩,而且测试中使用了NVIDIA STUDIO显卡驱动。

测试结果很明显,即便是强大的8核心CPU,在各种专业设计软件中都远不及Inspire Studio开启RTX 2060 SUPER显卡加速后的性能,所有的项目中GPU加速后的效率都比CPU加速快了204%~1000%之多!特别是Keyshot 9渲染测试,选择RTX 2060 SUPER加速之后效率足足提升了10倍!而即便是大家最常用到的Photoshop修改图片DPI的操作,使用GPU加速也比CPU快了340%,可见GeForce RTX显卡搭载NVIDIA STUDIO驱动确实是生产力远胜纯CPU运算的设计师神器。

当然,GeForce RTX显卡本身也是游戏利器,Inspire Studio在高效工作之余也能满足用户游戏娱乐需求——你只需要在GeForce Experience中将驱动模式从STUDIO切换为GAME READY即可。GeForce RTX 2060 SUPER的游戏性能测试其实大家也看得很多了,作为光追显卡中的甜品,它完全能满足2K分辨率下流畅运行3A游戏的性能需求,索泰Inspire Studio虽然搭载的是一块ITX尺寸的迷你版RTX 2060 SUPER,但它在性能方面并没有缩水,实测达到了桌面级RTX 2060 SUPER的标准水平,这也得益于图灵架构出色的功耗与温度控制能力。

总结:

索泰Inspire Studio为设计师提供高效与便携完美结合的生产力工具

通过前面的分析与体验,相信大家已经对索泰Inspire Studio这款高效迷你设计师PC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这里我们就简单总结一下。

●索泰Inspire Studio定位于设计师笔记本与高性能桌面工作站之间,同时拥有桌面级工作站的强大性能、扩展性与远超台式机的便携性,方便设计师用户在各种落地现场实时高效地产出作品。

●索泰Inspire Studio配备GeForce RTX 2060 SUPER强力独显,配合NVIDIA STUDIO驱动可以巨幅提升(数倍到十数倍)专业软件中的工作效率,远超纯CPU运算的PC与高性能笔记本,而这正是NVIDIA的RTX STUDIO解决方案的核心所在。

●索泰Inspire Studio同时也具备强大的游戏娱乐性能,通过GeForce Experience即可将驱动模式在STUDIO和GAME READY之间快速切换,高效工作与3A级游戏娱乐两不误。

总之,如果你在寻找一台颜值出众、品质可靠、方便携带的超高效率专业设计工作神器,那么索泰Inspire Studio确实值得优先考虑。

用户评论

孤廖

我一直想入手一个 Studio 系列的设备!这篇博文终于详细地分析了它的参数,功能和性能,看的我很清楚。最吸引我的是它 2.0 更新后的流畅性能,完全满足了我对创意项目的需求!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世繁华

Studio+2.0 的更新真是令人期待啊!这篇文章把核心特征都点明了,对于像我这样准备升级的老用户来说非常实用!不过我还是想问问,新的版本相比以前有提升多少呢?具体一些参数对比会更棒。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终于有人把 Studio 系列的性能写出来看了!之前网上看很多都是夸夸的,这次分析真切又全面,让我对它的实际表现有了更清晰认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是个瘾。

这篇博文真是太详细了!我还在纠结要不要入手 Studio+2.0,看了之后感觉它的功能和性能都非常适合我的需求,看来我要下手了!虽然价格有点贵,但考虑到它的强大功能,我觉得还是物有所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眷恋

Studio 系列一直是我的梦想工作设备,没想到现在更新到 2.0 版本了!真是太棒了!这篇博文让我对它的性能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我更想知道实际使用感受,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期待更多真实的用户体验分享!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摩天轮的依恋

我对 Studio+2.0 很感兴趣,但是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太专业,感觉有些空泛。具体一些参数数据对比会更有说服力,并且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它的性能提升情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Studio 系列的价格有点高啊,我的预算有限,还是算了。这篇博文写的蛮好的,详细的介绍了 Studio+2.0 的特点,让我对这款产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价格合适的话,我还是挺想入手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对于 Studio+2.0 每个功能的解释都比较到位。相比之前版本,升级后的性能提升非常明显,我相信它的强大功能能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工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滴在键盘上的泪

Studio 系列一直是我的心仪物件,终于有机会入手了!这篇博文详细介绍了 Studio+2.0 的参数、功能和性能,让我对这款产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期待能够尽快拥有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秒淘你心窝

STUDIO 系列一直以来的口碑都不错,这次 2.0 更新更是升级了众多功能和性能。 这篇文章分析的非常全面,让我对 Studio+2.0 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需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朋友来说,这款产品 Definitely recommend!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Studio 系列的价格一直是我比较在意的点,特别是 2.0 版本更贵一些了。 希望这篇博文能够帮我更好地理解它的价值,到底它提升了什么?是否值得我付出多多的预算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虽然文章里分析了不少 Studio+2.0 的参数和功能,但我还是觉得缺少实际使用感受的分享。期待看到更多用户对这款产品的真实评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年华

这个 Studio+2.0 升级了哪些关键技术?这篇文章没有明确说明。我希望博客作者能够提供更具体的技术细节介绍,这样才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它到底有多强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几妆痕

Studio 系列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这次的 Studio+2.0 更新真是亮点连连!这篇博文把重点都提炼出来,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想入门的朋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我很期待 Studio+2.0 的发布,但是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它的具体售价和上市时间,这对于想要购买这款产品的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 公墓资讯
相关资讯
  • dell官网驱动下载;dell 官网驱动

    什么是司机?您的系统是一件非常统一的事情,每个人都是Windows。但是您的计算机的硬件确实是多种多样的。您的系统不知道您的计算机拥有什么硬件,并且硬件无法为您

    2025-09-02 17:15:52 公墓资讯 
  • 如何为Steam账户绑定手机令牌

    首先,请确保您已经从应用商店下载并安装了Steam移动应用程序。另外,请准备您的Steam帐户信息,包括您的用户名和密码。2。登录到Steam移动应用程序1。打

    2025-09-02 17:15:42 公墓资讯 
  • it168索爱论坛;索爱官网

    作品名称:智能手机免拆机更换玻璃镜面作品创作地点:深圳市福田区1、创作背景从2010年开始智能手机每年的销售量仅中国就有几千万台,全球范围内销量过亿;由于智能手

    2025-09-02 16:15:46 公墓资讯 
  • A.O.史密斯JSQ31-a.o.史密斯热水器

    A.O.史密斯嵌入式蒸烤一体机KZQ45M5Wi,拥有上下双蒸汽、多维立体烤、风循环炸等功能,蒸烤煎炸样样行。同样基于A.O.史密斯AILiNK智慧互联系统,这

    2025-09-02 15:15:47 公墓资讯 
  • 京东购物卡使用指南

    首先,您需要确保已经拥有JD购物卡。有各种各样的购买渠道,包括JD.com自行运营,合作的商人或离线物理商店。获得购物卡后,请登录您的JD帐户,输入“我的JD”

    2025-09-02 15:15:43 公墓资讯 
  • 吊灯3d模型(吊灯3d建模步骤)

    惊呆了有木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怀疑一个吊灯不可能呈现如此华丽的场景?不过这确实不是一个吊灯,而是用1089颗LED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3333的正方形平面。

    2025-09-02 13:15:49 公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