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公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墓资讯

板桥竹子山公墓?俊雅脱俗的郑板桥林园

更新时间:2025 08 15 12:44:21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34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板桥竹子山公墓,俊雅脱俗的郑板桥林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板桥林园位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G344国道直达林园入口。入口广场占地6000平方米,最南端设置三门四柱花岗岩石牌坊,上书“板桥林园”四个大字,灵秀清逸,俊雅脱俗,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陵园四周有波浪形围墙,墙左右内侧嵌有板桥书画石刻八块。墓区松柏林立,翠竹丛生,绿树环绕。墓的西、北邻河,建有护坡驳岸和栏杆。

1989年,郑板桥林园开始规划建设。1993年,适逢郑板桥诞辰300周年,兴化市人民政府举办首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政府出资对郑板桥林园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绿化,修建了围墙、石刻、门亭、牌坊等设施,并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林园由郑板桥墓、郑板桥史料陈列室及郑板桥生态园三部分组成。

板桥竹子山公墓?俊雅脱俗的郑板桥林园

郑板桥墓位于管阮村西北,人称郑家大场,是郑氏祖茔所在地,葬有郑氏五位先祖,占地约3亩。50多年前,在郑氏祖茔的西北河边,曾有人在剐牛草时拾到一只装钱的小坛子,当为郑氏先祖随葬之物。

郑家大场三面环水,自西南到东北有五条河流汇聚于此,人称“五龙戏珠”。从南边来的水流进北边的倒水坳子,水势回旋翻涌,形成一股绵绵不绝的活水,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从地形上看,管阮村形似一只张开翅膀的凤凰,而郑家大场就坐落在凤凰的尾巴上,也属吉祥之地。这些传说都给郑家大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郑板桥墓位于郑氏祖茔西南方向,坐北朝南。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5米,有砖砌墓台环护,宽1米。墓前立有墓碑,上书“郑板桥之墓”五个大字,周而复题写。墓碑离地面高1.90米,宽0.65米,厚0.18米。墓碑前有一长1.4米祭台和一对石烛台,供前来瞻仰板桥先生的人们焚香祭拜。墓后环生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静静陪护着板桥先生那颗不朽的灵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老人生前如此,去世后亦如此,这是对他最大的慰藉。

说到郑家大场,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早先郑家大场北边是罗家嘴,旁边的河北圩子上是罗姓人家的祖茔。郑板桥的祖父在东西向的河上打了一条南北向的坝头,以示用坝头撑(兴化方言“撑”与“郑”同音)住锣(锣与罗同音),锣就不响了。说来也怪,罗家风水被这么一撑就真的不行了,家族不兴,人丁不旺,为此两家结了仇。有一年,板桥回乡祭祖时听说了此事,随即叫人在坝头上开了一个大口子,从此郑罗两家又和好如初。从这个故事中,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郑板桥与人为善、和睦邻里的人格魅力。

郑家大场曾经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期间尤甚。前面被村民建了住宅,后面建了猪圈牛舍,还有大大小小的草堆,郑家祭祀用的石器散落其间,十分凄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恢复以郑燮墓为主的郑家大场地貌,管阮村动员住在这里的村民进行搬迁,16户居民让出了约2000平方米的房屋及其附属建筑,后又在进庄桥的河南及河北,搬迁了12户居民,腾空了约2000平方米,基本恢复了原貌。1986年由市文化局、大垛乡政府、郑板桥纪念馆牵头,修建了墓葬,安装了墓碑,并建成南北长10米、东西宽8米的平台。

郑板桥史料陈列室是一座仿古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始建于2003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60多米长的碑廊。2007年,郑板桥史料陈列室进行了修缮并重新布展,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免费开放。

在史料陈列室的环形走廊上悬挂着四块匾额和四副抱柱楹联,均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并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制作,浑然一体,落落大方。正面匾额“才步七子”由费新我书写,抱柱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由萧娴书写。左边匾额“味道爱民”由沙孟海书写,抱柱联“天净有云皆锦绣;树深无雨亦溟濛”由黄养辉书写。右边匾额“艺林同钦”由陈大羽书写,抱柱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板桥先生的手迹。背面匾额“劲竹清风”由周志高书写,抱柱联“板桥书画千秋宝;梳柳润花色长青”为吉甫所书。这些匾额和楹联书法各具特色,令人品味悠长。

正厅大门中间,是郑板桥的半身铜像,老人深邃的眼神透着智慧的光芒,似乎还在思考“难得糊涂”这样的人生命题。正厅里以十二幅浮雕的艺术形式概括郑板桥清贫、坎坷、勤勉、狂放的一生。

第一幅:舐犊情深。取材于《乳母诗》,“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句,表达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第二幅:种园学词。16岁时,板桥跟兴化名士陆种园学填词,陆种园放荡不羁的性格对板桥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三幅:真州设塾。25岁时,板桥迫于生计,来到真州江村设教馆教学,并第一次到扬州卖画。

第四幅:焦山读书。40岁左右,板桥到镇江焦山别峰庵埋头苦读。

第五幅:京都春闱。43岁时,板桥进京赶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第六幅:作吏山东。50岁时,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甫一到任,便命人在县衙墙壁上凿了许多孔,时人不解,他说:出出前任县令的浊气。

第七幅:修堤排涝。54岁时,板桥调署潍县,恰遇大水灾,他亲自指挥百姓到禹王台修堤治水,写下《禹王台北斟灾》诗。

第八幅:开仓赈灾。潍县又逢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导致人相食。板桥毅然开仓济民,解救了无数难民的生命,深受百姓爱戴。

第九幅:弃官归里。因“忤大吏”,板桥挂印而去,当地百姓万人空巷,千里道别。板桥为官十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第十幅:卖画扬州。板桥回归故里后,再次来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第十一幅:虹桥修禊。板桥参加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主持的红桥修禊,结识了很多文朋诗友,他的书画风格也日趋成熟,成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第十二幅:拥绿外照。板桥晚年回到兴化,好友李复堂以拥绿园相赠,板桥书“聊借一枝栖”匾以自嘲。

东厢房设有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展,陈列了他的独具匠心的不朽作品。在诗歌创作上,板桥一扫陈腐之气,而力求“沉着痛快”、率真自然、通俗易懂;在书法创作上,自创“六分半书”,形成朴茂劲拔、奇秀雅逸的风格;在绘画上,具有冲破传统的“倔强不驯之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即便他的印章,也是古朴典雅,妙趣盎然。

郑板桥陈列室的西北部是石刻碑廊,用十块黑色大理石镌刻了板桥的《道情十首》。板桥道情采用的是流行江淮之间的两种“淮扬小调”,一为“宫”调式,一为“羽”调式,在本地尤以“宫”调式最为盛行。板桥先生看中了这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1725年始作道情,1729年完成了《道情》十首初稿,后几易其稿,1743年付梓。道情十首,评古论今,恣意纵横,流露出一种逃避现实、甚至近乎颓废的思想感情,更有报国无门的那种无奈和彷徨。

牌坊西侧是新建的板桥生态园,占地近10000平方米,板桥先生的全身石雕像面向东方,矗立在园区的中央,四周花木、竹林、亭台相映衬,景色怡人。

广场东边大门口朝西立有一块石碑,刻有著名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扬州市文联主席丁家桐先生所写《板桥林园记》:

板桥先生诞辰三百周年之际,改革开放、国家大治,里人重修先生之墓,略具规模,又历十年,政府扩大旧制,增建林园,使其成为文化名胜,京中友人景仰先生高风,邀予来此瞻仰,并嘱为记。

夫江淮之胜,集于东南,北接邹鲁,东邻沧海,河湖纵横,水草丰茂;而淮东佳气,又聚于兴化:水云接天,垛田处处,野花如绣,棋盘画出春田,鱼美粮丰,人间佳境也。地灵人杰,先生生于斯,亦归葬于斯,宜也。

先生长眠于此,二百三十余年矣。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当年之名流显贵。殁后迅速为人遗忘者,亦云众矣。唯有先生如笔下之兰,久而弥香,崇拜者、追随者、讴歌者、研究者日益众多,何也?盖先生之艺,自树旗帜,独领风骚,先生之德,为官重清,治民以仁,待友推诚,故片纸只字,至今视为珍宝;嘉言懿行,种种媒体广为传颂,历久不衰。华夏多文化巨星,晋为渊明,唐有李杜,宋有东坡,至于清代,则有板桥。此论洵不为过。

古今智者,多如墨斗,但智者以仁,智者重德,最为可贵。管阮之庄,五水争汇,春水溶溶,秋水澹澹,夏日莲荷飘香,冬日寒冰瑞雪,古语云‘上善若水’,淙淙流水,岂先生昭示后人之意象耶?

丁家桐先生的《板桥林园记》,清新典雅,文采斐然,高度概括了板桥先生的生平业绩和艺术成就。如果说板桥先生是一部永远不朽的大书,那么板桥精神则是这部书的灵魂。如果说板桥先生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竹,那么板桥精神则是它不屈的竹节。今天我们以先贤郑板桥为自豪、为骄傲,既要缅怀板桥先生的精神风骨,更要感恩其书画艺术的福泽绵长。

关于板桥竹子山公墓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公墓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