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 08 13 19:46:17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2次
麦门冬,其味甘中带苦,其气偏寒,膏脂浓郁,归肺、胃、心经,能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润肺养胃。
《神农本草经》曰:“(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本草经集注》曰:“(麦冬)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
《本草衍义》曰:“(麦冬)治心肺虚热,并虚劳客热。”
《本草拾遗》曰:“(麦冬)去心热,止烦热。”
《本草汇言》曰:“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或吐血;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然而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骨髓,专治劳损虚热之功居多。”
《本草正义》曰:“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
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
这些论述阐明了麦冬长于补养肺、胃、心之阴、精、津,并能清热润燥。
地黄入心、肝、肾,补养阴血津液,尤长于入肾补肾阴,二药合用,五脏之阴均可补养。
肾阴为一身元阴之根本,五脏六腑赖其滋润濡养,肾阴不足则诸脏失养,故地黄通过补养肝肾之阴而有助于麦冬润肺养胃,地黄直接入心经养心阴,合麦冬加强养心清心之功。
地黄补养肾阴与麦冬补养肺胃心阴的功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肾与肺、胃、心的关系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与肾为母子关系;心为君主之官,属火,心火宜下交于肾,肾水宜上济于心,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纳运正常有赖于先天之充盛,先天之阴精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之充养。
麦冬润肺养胃,清心养心,地黄滋肾,合而用之,金水相生,水火既济,先后天相互充养,则润肺养胃,滋肾养心之功著,可广泛用于五脏阴津亏虚诸证。
历代本草对地黄与麦冬相伍运用的论述颇多,如《汤液本草》曰:“(熟地黄)得清酒、麦门冬,尤良。”
《本草纲目》引《易简方》曰:“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
《本草纲目》曰:“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是独行无功矣。”
对所收集的地黄方剂中配伍药物的统计结果表明,生地黄与麦冬同用的频率达23.57%,熟地黄与麦冬同用的频率为20.30%,显示了地黄与麦冬这一配伍结构之常用。
1
生地黄与麦冬
生地黄与麦冬,两者均味甘苦性寒,皆能入心清心,养阴生津,合用养阴之力得以加强,《得配本草》谓生地黄以“麦冬为佐,复脉内之阴”。
生地黄长于清热凉血,麦冬长于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二药合用既能清养肺胃,又能凉血补血。善治热病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临床可用于肺燥干咳痰少,或胃热阴虚之呕逆、消渴,或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或热病心烦不寐,或热入营血,口干舌绛,血热妄行、斑疹吐衄等。
生地黄和麦冬配伍,即为《保命集》麦门冬饮子,此方以麦冬、生地黄各五钱,水煎服,治疗衄血不止。
该配伍也常用于治疗血虚证,或再加阿胶、胡麻仁。
如《本草纲目》引《医方精要》云:“男女血虚,麦门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黄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处滤过,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每日白汤点服。”
《本草纲目》曰:“麦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
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常配伍天冬、天花粉等,如《杂病源流犀烛》滋燥饮。
治疗脾胃热阴虚者,常配伍玉竹、沙参、石斛等,如《引经证医》加味甘露饮。
阴虚火旺之心烦失眠,常配伍黄连、酸枣仁、茯苓等,如《伤寒大白》朱砂安神丸。
生地黄与麦冬性寒,长于润肺养胃,保全肺胃之津液,又能养阴清热,凉血养血,能全面照顾温热病发展过程津液耗损,营阴耗损而热邪未尽的病机,为温热病伤及阴津之证所常用。
在温病学派中,该配伍结构尤为常用,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大家均喜用该二药组方。
笔者为研究需要而收集的《温病条辨》中含有生地黄方剂共18首,其中生地黄和麦冬共用的方剂就有15首,反映了吴鞠通对该结构的重视和喜好。
该结构在温病中之所以常用,与温病学派的重视保津养阴的学术思想有关。
从病理变化上言之,外感温热病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
诚如王孟英所言:“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故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十分注重养阴。
外感温热病中耗伤阴液,又以肺胃津液最易耗伤。
叶天士认为“胃喜柔润”,首创胃阴学说,并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故温热之邪极易伤肺之津液。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化生之源,邪热侵犯,邪正交争,热势炽盛,胃津必然大量耗损,加上温病以发热、汗出为主症,热愈高则津液益损,热愈久则津液损伤尤甚;
津液为汗之源,热迫汗出则津液随之耗损,故外感温热病伤阴,主要是伤及肺胃之津液。
养阴保津即以保肺胃之津液为主。温病学派养阴时喜用甘寒凉润生津法,而不喜厚味滋腻补阴法。
麦冬和生地黄皆为甘寒凉润生津之品,养中有清,二药合用不仅能补美和保存肺胃之津液,还能清热除烦,清热凉血,故而不管热在脏腑损伤津液,还是热入营血损伤营阴均宜之。
如《温病条辨》中治疗阳明温病,“无水舟停”,津亏便秘之增液汤;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之益胃汤;治疗热入营分证之清营汤等均以生地黄和麦冬配伍组方。
2
熟地黄与麦冬
熟地黄甘温味厚,滋补肝肾,益精填髓;麦冬微寒,偏于养肺胃之阴。
二药相伍,一温一寒,药性平和,以滋补阴精为主,可滋肾养肺,滋肾养胃,滋肾养心,可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咳,或胃热津亏、肾水亏乏之消渴,或心肾阴血不足之神志不安等证。
阴虚易致虚热内生,本结构滋补力强,而清热力不足,若热象明显宜配伍清热类药物或养阴清热之品使用。
肺肾气阴两虚,可配伍五味子、黄芪、人参等同用,如《杏苑》黄芪补肺汤。
胃热津亏、肾水亏乏,可配伍石膏、玄参等同用,如《辨证录》闭关止渴汤。
这种野菜常在农村野生生长,其根部价值不菲,既可入药,又可作野菜。在农村,农民有很多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可以作为食用野生菜食用,可以入药治病,。然而,尽管它的用途很
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丸中,有一个以补肾功能最为突出的地黄丸家族。地黄丸的家庭中共有六个兄弟,它们个个身手不凡,但其性能、主治疾病却并不大相同,在临床服用时,应根据
1地黄+酸枣仁,养心安神二药为养心安神的常用配伍。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为养心安神之要药。《本草害利》曰:“酸枣仁,补心
金斯敦DTSE9H8GUSBDriveKingston8GUSB闪存驱动器的这种模型来自DataTravelerSE9系列,最大读取速度为15MB/s,最大写入
地黄和麦冬合用,为养阴生津的常用组合,五脏阴津不足均可用之。麦门冬,其味甘中带苦,其气偏寒,膏脂浓郁,归肺、胃、心经,能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润肺养胃。《神农本草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最早的本草典籍,换句话说它就是最早的《中药学》,不过与现代教材《中药学》相比,内容略有差异。《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与《伤寒杂病论》时代相
用户评论
听说地黄很好补肾哦,麦冬还能清热润肺,組み合わせ起来确实很养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听老人说地黄可以缓解疲劳,是真的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找个中医看看自己适合吃一些什么药膳,感觉最近身体不太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传统中草药的功效都很有研究价值,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地黄和麦冬的知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近压力有点大,也想试试地黄+麦冬这个搭配看看能缓解一下焦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家有朋友常喝这些中草药汤,说身体蛮壮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最近比较容易咳嗽发炎,不知道地黄+麦冬对这类症状有没有帮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养生文化真的很博大精深,我一直想尝试看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传统的养生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要了解中草药的功效怎么查,好安心自己选购或服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黄+麦冬这个搭配听起来很有疗效,但我还是想谨慎尝试,避免身体不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用一些自然的中草药来调理身体,很不错的想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很多问题,地黄补肾效果比较好是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学习一下中医养生知识很有帮助,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爸妈经常说很多中药都是祖传方子,我觉得挺神奇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黄和麦冬都可以单独喝吗?或者一定要在一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医食疗真的很细致,有很多宝藏知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养生保健一直是我的心头事,会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时候简单的饮食调整也能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比如多吃一些蔬菜水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