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公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墓资讯

安庆津山公墓 街津之魂

更新时间:2025 08 19 14:28:04 作者 :庆美网 围观 : 36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安庆津山公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街津之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巍峨的街津山,千百年来一直守望着西来的黑龙江水。风平浪静时,街津喜笑颜开;风起云涌时,街津扬眉以对。

2、农历五月十五,是同江赫哲族文体大会“乌日贡”召开的日子。我们几个从省城来参加活动的作家,因为耽搁于昨天同江市文友的盛情,而又要表达对赫哲文化的一份敬重,不得不在今天凌晨两点多就踏上了这仅仅45公里、而在心里却又不知默默地走了多少次的路程。

3、车子向着东北方向平稳行进,晨光闪耀在我们的正前方。初阳似一个鲜艳的红果,跳出于远方的山峦,还带着几抹淡红的云霞。远看云霞之下的街津山,在广袤原野的衬托之下,虽然并不似我们熟识的名山大川那样巍峨,但还是能让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它的与众不同。

安庆津山公墓 街津之魂

4、我们都想知道,街津山究竟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神力,竟然能把一个民族养育得如此特色鲜明!

5、街津山地处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9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491米。在它的西北端,紧挨着滚滚东去的黑龙江,有一个三面环山、西面临水的小镇。

6、这个以街津山为标志的小镇,就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街津口。

7、赫哲人鱼皮制作(图片来自网络)

8、今年的“乌日贡”大会就在这里举办。

9、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渔猎为主。曾经有朋友告诉我,要想了解赫哲人的饮食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品尝他们的传统美食——“塔拉哈”。

10、“塔拉哈”就是一种烤生鱼,是赫哲人的一种美食。其做法是把鲜鱼放在明火上稍微烘烤,烤到半生不熟之时,简单点的盐拌,繁复点的蘸专门勾兑的汤料,就可以入口品尝了。“塔拉哈”是赫哲人待客时必不可少的佳肴。

11、可是,昨晚文友招待我们的酒宴,却没有“塔拉哈”这道菜。问之则曰,“害怕玷污了赫哲人的品味。”见我不解,朋友又神秘兮兮地安慰道,“好饭不怕晚哪,明天到了街津口,你们一定会领略到一个原滋原味的‘塔拉哈’的!”

12、行至一个岔路,一辆崭新的黑色小轿车一下子冲到了我们的前面。

13、“哪个吴部长,不会是统战部的吴彩云吧?”

14、吴彩云,我和她素未谋面,但这个名字在30多年前就听说了。那年我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一入学便听说曾经有一个同省的赫哲族学姐,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令她魂牵梦萦的赫哲故里。

15、我们的车一路狂追、鸣笛,黑色轿车终于停下来了。

16、高高的个子、红彤彤的面容,宽额头、高颧骨、大脸庞,一看就是典型的赫哲人。

17、当听说我们起大早要提前赶到“乌日贡”会场,以表达对赫哲文化的崇敬之意时,吴彩云连连夸赞我们:“朋友,不愧是省城的大作家,真朋友!”

18、她告诉我们,她和她的弟妹们之所以起得这么早,是要在“乌日贡”大会前,去祭奠他们的老父亲。

19、她说的时候,微微扬起头,凝视着远处的街津山,眼神中透出一种崇敬、一种神奇。

20、那眼神给我的感觉,她似乎不是在说自己的父亲,而是在说那座大山,在说那座大山里那个神奇的民族。

21、赫哲人生活场景模拟图(图片来自网络)

22、“父亲一辈子都生活在街津山下。”不待我问,吴彩云便自然而然地讲述起她的父亲来,“他当了我们渔业村36年的村干部。我们这里的赫哲人,和这山、和山脚下东去的大江,世世代代不离不弃,相依为命。”

23、她指着车窗外的一个村屯,“你看,这个村子原来就是一个赫哲村屯。那年涨大水,父亲把这里的人都接回到街津口,然后把这个地方腾给了受灾的汉族兄弟。”

24、说的时候,她似乎是喃喃自语,又似乎是随手拈来。

25、“1975年,父亲荣获了黑龙江省‘五一劳动金质奖章’,这是当时赫哲人自建国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奖励,也是一个赫哲族党员劳动者走过的光辉足迹。

26、“每当我们赫哲人有什么重大活动,有什么喜事,我们都要特意去告诉他,‘家祭无忘告乃翁’吧。”

27、前面的黑色轿车缓缓停下。吴彩云说:“会场那里有休息的地方,你们先去休息一下。我暂时不能陪你们,我去给老父亲问个安。”

28、我忽然来了灵感:“如果吴部长不介意,可否带着我们一同去看望老人家?”

29、吴彩云迟疑了一下,稍微顿了顿:

30、“既然是我们赫哲尊贵的客人,我想父亲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应该可以吧……”

31、街津口北山偏东的一个山窝,便是吴明义老人的长眠之地。

32、说是墓地,其实就是一个直径两米多微微拱起的、有几棵杂树环绕的土包,这土包和周围的山谷山峰,没有什么不同,已经是街津山的一个有机体。

33、街津山巍峨、俊秀、树茂林密,在莽莽大平原上威严崛起。

34、赫哲人也知道感恩,餐桌上的第一杯酒,他们经常是敬给天,敬给地,敬给神。在他们心里,因为有了大自然的馈赠,才有了赫哲人的生存和绵延。

35、吴彩云指着西南方向山脚下的村庄说:“那就是我们赫哲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街津口。父亲把墓地选在这里,就是放不下我们赫哲人。伪满时期赫哲人面临着种族灭绝,赫哲人口急剧减少到几百人。是我们伟大的党拯救赫哲于水火,赫哲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就是父亲在天堂的企盼。”

36、此刻,朝阳已经越过山岬,映照着山脚下的那个赫哲村庄。疏落有致的渔民新村,祥和而又安宁。那里,今天将有一场赫哲盛会,还有我垂涎欲滴的——“塔——拉——哈”。

37、吴彩云给我们介绍她的弟弟妹妹们:

38、大弟弟吴宝臣,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

39、大妹妹吴彩红,佳木斯市级稼令阔(民歌)传承人;

40、二弟吴宝江,赫哲族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

41、二妹吴彩霞,同江市纪检监察专员;

42、三弟吴宝利,街津口乡文化站站长,佳市级赫哲族民俗传承人。

43、说到她的弟弟妹妹,吴彩云滔滔不绝:“是党和政府的培养,才使得我们这些苦娃子都成了文化人……”

44、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吴明义老人是山的子民,此刻他已经和这座大山融为了一体,而他的子女们已经把他的这种精神进行了完美的传承。吴明义和他的子女们,就像这平凡而又神奇的街津山一样,睿智、热情而又坚韧!

45、我几乎要喊出来了——这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例证!

46、下山的路上,吴彩云的嘴里依然是父亲。可见她的父亲,以及她父亲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47、“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为我的小弟小妹讲解‘开拓’一词的情形。那时这个词刚刚时兴。父亲说,‘开’很简单,主要是‘拓’。你看这个‘拓’,就是用手把挡在你面前的石头搬开,然后才能成为一条路。这就叫‘开拓’!说来也挺有意思,没念过书的父亲,对‘开拓’这个词的理解,竟然比我们这些文化人还要深刻!”

48、吴彩云说的时候,我就在想,像吴明义这样的老人,在赫哲族中绝非个别,这种历久弥坚的精神,就应该是赫哲人久经磨难而不衰的原因吧。

49、“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0、我又想起了昨天晚宴上说的“塔拉哈”来:此刻,在吴明义老人的注视下,在今天这个神圣的日子里,我现在就已经能完全体会到那香醇的滋味了。

51、山下的鹿皮神鼓响了,“乌日贡”大会就要开始了。

52、那“咚、咚、咚”的声音,在霞光中悠然回响,飘荡在街津山的峰谷之间。

53、那是一种雄浑的震荡,那是一种坚毅的轰响,那是一种最为深情的呼唤——

54、“街——津——之——魂——!”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安庆津山公墓和街津之魂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公墓资讯
相关资讯